主办:无锡市锡山区人大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人大思享荟萃】笔耕民主沃土 讲好人大故事

开栏语

   在文字中沉淀初心,于文稿里承载使命。人大工作者既是政策精神的传播者,也是履职实践的记录者,一篇篇材料背后,是对“懂人大、爱人大、讲人大”的深入理解和点滴坚守。第六期“人大干部思享会”邀请全区人大工作者共聚一堂,围绕履职体会与撰稿心得深入交流。为了延续这些思想火花,特开设“人大思享荟萃”专栏。本专栏将陆续呈现此次沙龙的思考与分享,透过这些经验片段,展现新时代人大干部的责任、热爱与成长轨迹。

笔耕民主沃土 讲好人大故事
——谈《从“小渔村”到“示范村”的故事》写作心得

厚桥街道人大工委 陶植

   作为人大工作的记录者、传播者,要讲好人大故事,既需要深刻理解人大工作的内涵,也需要掌握扎实的写作方法,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民主实践以生动的姿态“跃然纸上”。下面,我结合《从“小渔村”到“示范村”的故事》的撰写经历,分享几点心得体会。

一、广积深挖素材,夯实文章根基

   讲好人大故事,首先要懂人大、了解人大,深植人大文章的“土壤”必须在调查研究与积累素材上狠下功夫,需要多读多写、勤于积累,做到围绕主题点面结合地挖掘素材,更要善于钻研,从优秀的人大作品中汲取养分。在构思本篇案例之初,我以人大视角为切入点,精准锚定创作方向。当发现谢埭荡村“从渔舟漂泊到产村融合”的蝶变历程里每个关键节点都深深烙刻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印记时,便确定以此为案例主题。主题确定后,我积极加强与其他科室的沟通联系,密切关注街道公众号以及人大相关网站,广泛收集积累相关素材。同时,依据村里和老同志们提供的资料,细致梳理出谢埭荡村多年来的发展脉络,并通过走访记录人大代表、村民、企业家等多元主体的视角,从中整理出紧扣主题、真实典型且新颖独特的素材,再将其转化为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稿。

二、巧构精搭框架,明晰民主脉络

   文章的框架,恰似一棵树的躯体与枝干。框架搭建得好,文章便如一棵蓬勃向上的大树,枝繁叶茂、根基稳固。搭建框架需做到主题聚焦、主线分明,我始终紧扣以人大力量推动乡村振兴这一核心主题进行谋篇布局,采用“总-分-总”的经典模式构建框架。开篇以诗意简洁的语言点明人大履职与乡村发展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抛出文章主旨;中间部分以时间线为纵轴,几十年前“老丁书记”丁福根代表的坚守以及后来代表的接力奋斗,构成了“代表履职时间轴”,这种“代际叙事”将人大代表的助推行动嵌入改革开放、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串联起谢埭荡村从改革开放时期“兴办村级工业成为亿元村”到新时代“发展渔文旅产业链”的清晰脉络。每个阶段的代表作为都精准锚定时代命题。以履职线为横轴,通过“代表接续奋斗”“建议落地有声”“实事落实见效”三个篇章,构建代表履职“调研-建议-监督”的全链条,有力展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乡村发展各环节的体现;结尾部分进行总结升华,展望街道人大未来将持续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乡村振兴,呼应开篇,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

三、深琢细磨文字,传递民生温度

   语言是文章的肌肤,语言生动鲜活、流畅真诚,文章定会鲜活感人、光彩照人。对文字打磨是必备的基本功,在撰写这篇案例时,我尝试运用生动的表述让内容更吸引人,如文中“乡村集市吸‘粉’众多”的鲜活表述将人大“履职成效”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图景,巧用意象赋能,用“天然调色板”“和美画卷”比喻形容村庄风貌,用“一池春水”象征代表建议激活的发展动能等等,让文字既有专业性又不失美感。语言也是文章与读者沟通的桥梁,语言表达得好不好,关系到文章能否触动人心。回过头复盘,文章中虽不乏生动语言和政治话语,但缺少了一些细节刻画与质朴语言,这样一看文章会有些空洞在纸上的感觉,未能完全发挥出案例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写好人大故事不能止步于文字雕琢,更要扎根基层,用接地气、贴近群众的语言把民主故事讲到群众心坎里。

   从群众的笑容里看见人大工作的成效,从代表的足迹中丈量民主的深度,文字自然会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是我在全过程人民民主案例写作中最深的体悟,今后我将继续以笔为媒,扎根基层沃土,用心挖掘更多生动故事,用文字展现人大工作的担当作为,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留下更多鲜活注脚。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3-2014 无锡市锡山区人大常委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无锡市锡山区人大常委会 承办:无锡市锡山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苏ICP备060205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