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安镇胶西村活动室热闹非凡,村关工委举办的第一期“祖孙普法拉力赛”拉开帷幕。
为啥要举办这活动?事情还得从头说起。“你怕啥?不满十四岁,打了人也没事!”前不久,在校园边,村关工委工作人员亲耳听到一位妈妈这样怂恿着自己的孩子。
胶西村关工委开展“祖孙普法拉力赛”,心思很透亮。村里多是老人含饴弄孙。规则教育,光靠书本条文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浸润在生活的烟火气里,更需要代际间天然的信任与敬畏作为桥梁。
首期拉力赛的题目,直戳当下痛点——“娃儿打游戏充了钱,家长能全要回来吗?”
开场是孩子们戴着动物头套演的小戏:小兔子攒的“胡萝卜币”被网上的“朋友”骗光,耷拉着耳朵哭得伤心。台下的娃娃们急得直跺脚:“快找兔妈妈!找警察叔叔!”
“停!”裁判席上的张爷爷,拐杖轻轻点地,“光着急没用,谁能搬出个‘理’字来帮帮小兔子?”
“我知道!”小乐蹭地站起,“《未成年网络保护法》!八岁以下不能自己充钱!我在手机上刷到过!” 旁边的奶奶立刻接上:“对头!我买个菜还留小票呢,网上花钱更要留个凭证!” 满堂笑声里,祖孙俩捧回个“普法小先锋”胸章。这一刻,冰冷的法条,经由奶奶生活化的“凭证”比喻,在孩子心里第一次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重头戏是祖孙搭档的“乐龄接力”。小乐抽到漫画:男孩偷拿爷爷的养老钱买了游戏“皮肤”。奶奶指着画问:“这钱,能退不?”
“当然能!”小乐答得干脆,“他还是小孩呢!”
“慢着!”张爷爷忽然举起牌子,从怀里珍重地掏出一张旧存折,指着一行褪色的记录:“孩子,瞅瞅这个。这是你爸小时候,偷拿钱买鞭炮花的!后来啊,他放了学就去捡废品,整整仨月,才把这笔‘债’还清。”那泛黄的纸页和模糊的字迹,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关于“责任”与“弥补”的漫长故事。
自由辩论环节,小乐和豆豆争得面红耳赤,额上沁出汗珠。
“铛——!”一声清越的铜锣声,如定海神针,瞬间压下了喧腾。是张婆婆!她立在中间,声音沉稳:“有理不在声高!豆豆,你说家长有责,可要是妈妈一人打三份工,回家累得睁不开眼,一时疏忽了呢?小乐,你说公司该管,可要是淘气的娃儿偷偷拿着奶奶的手指按了支付键,这又该怨谁?”
活动室霎时安静。小乐和豆豆都红了脸。驻村律师王玲适时微笑上前:“在真实的法庭上,法官常这样判:小朋友需为自己的行为担点小责,比如道歉或做些家务弥补;家长要负起主要看护责任;游戏公司也得把防护的‘篱笆’扎牢。这就叫‘责任共担,守护成长’。”她展开一幅《家庭数字小约定》,首条醒目:“家长保管支付密码这把‘大钥匙’,孩子保管存钱罐这把‘小钥匙’!” 王律师的解释,将辩论中萌发的“共担”理念,清晰转化为可操作的家庭契约,让模糊的认知落地生根。
“好哇!理儿越辩越明!” 台下的王爷爷大声喝彩,“今天这场面,让我想起当年生产队分粮,规矩写得明明白白贴在墙上,吵架就少了——法律啊,就是写给咱全社会的‘分粮规矩’!老祖宗传下的‘理儿’和现世的法律,在根子上是通的!”
小乐听着,眼睛亮了,噗嗤笑出声。爷爷用“分粮规矩”作比,巧妙地将乡土智慧与现代法治精神连接,让孩子感到法律植根于他们熟悉的土地和祖辈的生活哲学。奶奶慈爱地抚过小乐的头顶,说出了一句照亮心扉的话:
“法律,是让大家都能稳稳当当走自己的路,又不会撞疼别人的魔法斑马线呀。”(何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