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工作动态

征文 农民作家的“讲习班”

“小朋友们,其实啊,写文章根本不难,也没啥好怕的……”今年3月22号,一个平常的周末下午,位于甘露老街上的月溪书院,从东边角落一间教室里,隐隐传来讲课的声音。

透过敞开的大门,发现十数个孩子正围坐一圈,仰着头,聚精会神地盯着同一方向,听得入迷。屋子中央,只见一名七十开外的老者,端坐在圈椅里,神采奕奕地和这些十来岁的孩子聊得起劲。

“大家都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写好作文,平时一定要多读书,勤做笔记。俗话说,好记心不及烂笔头。读得多,记得多了,到用的时候,根本就不需要多动脑筋,好词好句自然而然地就会从笔底流淌出来。”

“爷爷小时候,尽管买不起太多的书,但是只要有机会借到书,一准会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很多时候甚至忘了爸爸妈妈交待要做的活计。为此,还挨过不少教训呢!”听到这里,孩子们都会心地笑开了……

老人就是甘露镇上有名的农民作家华海泉。他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也没有经过什么正规的训练,更没有什么辉煌的曾经,但是凭着对生活与文字的热爱,平日里笔耕不辍,时不时地有文章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在写作这件事情上,着实有不少心得体会。前几年,他被锡山作协吸收为会员。

“多彩的生活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而生活中的曲折与磨难,也能让我们写出多味的人生。”老人正用他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们怎样去爱上写作,怎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倾注笔端。

仔细看孩子们的手边,他们笔记本上的习作都有老人细心地圈点,大概是批改的痕迹吧。等孩子们散去,终于逮到机会询问老人,怎会想到在这里教孩子们写作文的时候,老人反而没有了刚才侃侃而谈的气定神闲,显得腼腆而拘谨:“我也只是打发打发时间罢了!”

他说,一次偶然的机会,邻居家的一个孩子因为写作文犯了难,在家人陪同下来向他请教,他勉为其难地答应了。大概是因为他纯粹以自己的经验来引导孩子下笔行文,没有太多条条框框和各种规矩,因此遣词造句也就显得生动活泼。在孩子们眼里,或许他就像一个老顽童,对于他的教导,反而容易接受和模仿,效果是出奇的好。后来,这位邻居帮他大做宣传。于是,总有家长想让他给自己的孩子在写作上指点一二。

通过这件事,他认识到了自己虽然老朽,可终究还有点用武之地。后来在一些老朋友怂恿下,他利用周末和假期,在这里免费给愿意前来学习的孩子们聊作文。一来二去,两三年来,已经开展了十多次这样的讲座,挺受孩子们和家长的欢迎。年逾古稀,还能够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做一点微薄贡献,他自己更觉得生活充实和幸福。(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