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给大家当向导!"今年3月,社区开放日活动现场,8岁的陈知濛牵着父母的手,引导他们触摸非遗竹编作品的纹路。女孩马尾辫上的蝴蝶结随着讲解节奏轻轻晃动,像春日里苏醒的精灵。
两年前的初春,原安镇鑫安社区书记,现一心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陈国清初访这个特殊家庭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视力一级残疾的夫妻在盲人按摩院工作,他们身体健康的孩子陈知濛放学后却总把自己反锁在房间。外婆红着眼眶诉说:"孩子说不想让幼儿园同学知道爸妈看不见,连家长会都求我不要去。"
这个发现让陈国清心头一紧,当即决定将陈知濛纳入“一对一”结对帮扶对象,并立下规矩:“结对不是填表拍照,而是每月走访、每季集中关爱,更要链接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在落实"月常态走访"机制时,他特别注意观察:拉的严严实实的窗帘,窗台上枯萎的绿植,还有书桌上反复涂改的"我的家庭"画作。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个困在自卑茧房中的灵魂。
"我们要给孩子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陈国清在社区关工委会议上敲着记事本。在陈国清推动下,社区关工委建立“3+X”帮扶模式:以“一对一结对”为核心,每月上门走访了解需求,每季度联合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志愿者开展集中关爱活动,同时根据家庭实际困难,精准对接教育、医疗、心理等资源。例如,经常与孩子谈心,联合团委等职能部门、各界爱心人士,满足孩子的微心愿,为孩子带来了心心念念的自行车和学习椅;针对陈知濛父母、外婆无力辅导孩子的情况,陈国清协调家庭教育老师多次开展亲子活动、科学家教辅导,让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发现孩子因自卑不愿参与活动后,他组织建立 “一心向阳”青少年社团,鼓励她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发掘出了做手工、种植、骑自行车等兴趣爱好。
最特别的当属"今天我当家"实践活动。在志愿者指导下,知濛带着特制眼罩体验家务,当她第三次打翻水杯时突然抱住妈妈:"原来你们每天这么不容易!"这个曾经羞于谈及家庭的孩子,开始主动教父母使用语音手机,周末还会用稚嫩的小手给父母放松肩膀。
陈国清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陈知濛的成长轨迹:2023年9月,第一次主动参加社区绘画比赛获优秀奖;2024年7月,从受助人变为助人者,作为“小小志愿者”为户外工作者送清凉;2025年,即将步入小学开始新的生活……这些蜕变背后,是陈国清和关工委工作人员们春风化雨般的引导。
陈国清常与孩子谈心:“你看,像爸爸妈妈这样眼睛看不见的人都能靠双手创造价值,你更要勇敢追梦。”他定期邀请“五老”中的老党员、老军人讲述奋斗故事,用身边事激励孩子。“今天老师问我们以后想做什么职业,我说像陈爷爷一样,帮助更多像我这样的小朋友。”陈知濛的改变让外婆热泪盈眶。
陈国清的办公桌上,摆放着陈知濛送的手工贺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谢谢陈爷爷,让我知道世界是亮的。”(钱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