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人文经济学的锡山实践—融合发展绘就人文经济锡山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01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锡山,作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其发展历程是人文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现实例证。近年来,锡山区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城市建设、产业布局、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共生的发展路径中,揭示了人文与经济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内在规律和机制,实现了经济的持续繁荣,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人文经济学实践的鲜活范例。
近期,我校围绕人文经济学的“锡山实践”,组织教师赴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游局、荡口古镇、新广联、严家桥等部门、企业及镇村开展学习调研,结合各自人文底蕴和文化特色,总结梳理锡山践行人文经济学的做法经验,致力于构建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中国式现代化锡山新图景。
融合发展绘就人文经济锡山新图景
锡山区位于无锡市东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0世纪50年代,诞生了中国第一家集体性质的乡镇企业;20世纪90年代,实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三连冠”,获评“华夏第一县”。近年来,锡山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遵循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持续完善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丰富多元实践。2024年锡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5.76亿元,人均GDP15.12万元,全年签约超亿元项目124个,全区上市公司总数达24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在经济发展中惠及民生,在文化传承中造福百姓,文化软实力正成为锡山擘画文明之城、产业之城的硬核内里以及使命担当,锡山为人文经济学提供了实践样本。
人文葳蕤 激发文脉发展新动能
锡山坚持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并重,让传统文化融入美好生活,让人民群众在感知历史中增强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科学活化利用“百宅百院”、大运河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遗产,重塑城市发展的文化之魂,让“江南文脉”释放出新的发展动能。
(一)深入实施“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
古韵新风,各美其美。散落在锡山各处的古老宅院,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过往,是江南文化标识、地理形象的重要载体,是以文化传承保护来提升城市精神涵养的见证。根据《锡山区文体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锡山区文化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2022年起,锡山区每年完成5个“百宅百院”活化利用项目。2022年完成华氏老义庄、会通馆旧址、钱伟长旧居、倪瓒纪念馆、阿炳祖居五处建筑的修复;2023年修复的悟真道院(月溪书院)、唐氏花厅、姚桐斌故居、顾宪成纪念馆、春雷造船厂船坞5个项目获评活化利用示范样板;2024年全面完成15处“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鹅湖月溪书院、倪瓒纪念馆2家场馆被评为江苏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其中,位于甘露老街街心的月溪书院定期举办评弹、说书等公益活动,成为当地居民群众触手可及的“最美文化空间”;在春雷造船厂旧址兴建的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完成迭代升级,“四千四万”精神内涵进一步发掘,获评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锡山加强黄土塘老街、严家桥村、甘露老街等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街区的保护、利用、传承工作,坚持开门办馆、开放办展,推进董欣宾故居、钱穆故居等修缮工程。这些曾经“蒙尘”的老屋、老街,得益于“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在新的时代“活”出了新的精彩。
(二)稳步推进大运河重点文化遗存保护利用
大运河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交流、融合与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运河的保护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近年来,锡山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为核心,系统摸清大运河长江文物和文化资源家底,持续推进河道治理、水质提升、文化遗产整理、保护修缮开发、工业遗存再利用等方面的保护实践工作,逐步将大运河两岸建成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大运河沿线集聚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历史文脉,未来锡山以城市有机更新为抓手,围绕传承江南文脉和大运河文化等方面,在保护好历史文化、延续好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做好产业融合升级,让大运河重点文化遗存连接现代生活。
(三)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进”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老而鲜活的地域文化记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活化石”。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活化”走进群众生活是最好的融合和保护。锡山留存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民间习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锡山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举办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推动锡剧、吴歌、斗山“太湖翠竹”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景区、进商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例如,锡山区通过培植发展非遗项目特色学校,增强非遗发展后劲,已发展5所非遗特色学校,其中羊尖实验小学是传承锡剧特色学校,每班每周安排一节锡剧课,让师生更加系统地了解锡剧、传承锡剧。2024年,锡山区开展了“大地流彩 翠屏飞歌”锡山区首届吴歌汇演,形成了传统音乐《无锡派华秋苹琵琶谱》保护档案并入选第六批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进”工程的实施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古韵今辉 再绘江南水乡新面貌
绿水青山的自然风貌、诗画江南的人文底蕴、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是今日锡山的资源禀赋。锡山在城市发展与建设中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致力于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城市新貌,通过一系列亮点项目与城市地标的建设,绘就了一幅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的江南水乡新画卷。
(一)全面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乡村要振兴,人居环境是最亮的底色。近年来,锡山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批示精神,全面贯彻省、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求,乡村“颜值”不断刷新,2024年锡山区鹅湖镇圩厍村等11个村(社区)入选江苏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锡山区将生态理念与文化、产业、旅游相融合,实现了美丽宜居乡村与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加速以产兴村、以村促产、产村融合,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农业农村融合发展,着力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优美人居环境、秀美田园风光为一体的和美乡村。例如羊尖镇严家桥村以“历史文化名村展示区、现代农业发展试验区、乡村景观产业示范区”为名片,挖掘泉水、稻田双重元素,统一村庄建筑风貌,提升人居环境,推动了三产融合;鹅湖镇圩厍村发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优势,建设农旅休闲观光示范园,以青鱼养殖产业和生态水稻产业为基础,积极打造“农耕文化”“渔文化”阵地,串联地方文化脉络,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水韵乡村。锡山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久久为功,全力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批又一批亮丽的和美乡村,彰显出锡山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美丽田园的江南水乡人居典范。
(二)高标推进文化设施建设
近年来,锡山区围绕“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标杆区”的奋斗目标,高标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一是高标打造城市地标。锡山区筹划建设集文化、体育、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锡山区文体中心。项目总占地约340亩,由体育、文化、配套三部分组成。文体中心项目进一步完善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全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2024年,无锡慈善博物馆开馆、谈村乡村电影记忆馆翻新,成为锡山网红打卡新地标。无锡慈善博物馆在设计界连获世界建筑节三个大奖,折桂年度最佳公共建筑。二是健全完善城乡阵地。锡山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1个国家一级图书馆、9个镇(街道)图书馆、24家钟书房、109个农家书屋、152个职工书屋、138家实体书店的“总馆+分馆+服务点”区、镇、村三级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其中,映月书房、月溪书院等“钟书房”优质阅读空间14家,获评全国“双服务”先进集体1个、江苏省五星级农家书屋5家,累计开展蒲公英阅读节、锡山阅读工程、农民阅读节等阅读活动3000余场。城乡文化阵地的打造,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亮色,有力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质。
(三)重点打造文旅精品项目
无锡荡口古镇古属京杭大运河东支线伯渎河的鹅湖西口岸,根植于山水文化、古吴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这里名人辈出、孝义之风盛行,形成了独属于荡口的深厚历史文化特色。为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锡山区持续推进荡口古镇向文旅融合休闲片区转型,积极推进核心区文化展馆活化、文化产品创新、生活场景打造、传统美食回忆、“夜泊荡口”品牌五大重点项目,把荡口古镇打造成为区域消费热点,构建“本地人日常休闲生活客厅、周边人短途聚会场所、外地人江南古镇文化生活体验目的地”。一是转型升级,打造生活场景。古镇不仅要吸引游客,还承载着文化传承、人文环境保护等功能。秉持着让展馆文化走出展馆、走进街区、走入生活的理念,荡口古镇取消景区入园门票,设计游览动线,打造独具特色的互动体验文化产品,完成会通馆、电影博物馆、新当里美术馆、华君武漫画馆四大展馆活化提升。二是文旅融合,开展亮点活动。荡口古镇加快文商旅居融合创新发展,推动传统和潮玩沉浸式融合,打造了无锡(荡口)光影艺术节、无锡荡口民谣音乐节、2023太湖美音乐会等系列品牌活动,获评江苏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成为江南美学生活新地标。
以文兴业 探索文化产业新场景
锡山自古以来就是勾吴古国腹地,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创造了当代史上敢为人先的“四千四万”精神,名镇、名人、名器、名典构筑了底蕴深厚的地域人文印记,汇聚成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内生力量,促进文化形态更加多维、文化产业更加多元。
(一)文旅融合拓宽消费新场域
锡山区持续拓展跨界消费场景,打造了“九里仓”轻文旅街区、T立方体育生活广场、蓝湾1917文旅街区等新型城市文商旅创意街区,成为消费集聚的新场景。其中,“九里仓”以文、商、旅三大主题内容为核心,创新演艺生态,组合多维业态,以其丰富的游乐、特色体验成为无锡文商体旅消费的新名片;T立方体育生活广场作为锡东首个“体育+”综合项目,包含商业街区、全民运动中心、体育创客空间、户外运动公园,提供幼儿至老年各个年龄层次的运动场所,迎合了公众文旅消费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的新需求;蓝湾将传统文化与新兴、潮流文化相结合,实现了城市社交、文化、商业的跨界融合。同时,厚桥梨花节、云林民俗文化周、羊尖稻香文化节、甘露青鱼文化节、黄土塘西瓜文化旅游节等一批品牌文旅融合活动以时令为号,季季上新,以文化赋能产业,锡山的文化消费产业规模和品牌影响不断扩大。
(二)创新赋能推动产业优发展
近年来,锡山区着力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迭代、数字赋能和跨界融合,全区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不断壮大、整体实力稳步提升。锡山区现有166家规上文化企业,“五经普”共认定4974家文化产业单位,较“四经普”文化单位数增长212%、较“五经普”文化单位底册数增加33%。锡山区加快建设数字创意产业园,引进数字文化、创意设计、影视娱乐等领域优质企业,推动知名文化企业在锡山设立总部。推动印刷业“智改数转”,加快技术革新、转型升级,培育特色化旗舰型企业。其中,无锡杰夫电声股份有限公司获评2023-202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实现了锡山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零的突破;锡山区印刷企业“智改数转”工作获“创新中国”最佳案例;江苏新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新广联下设的江苏新广联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获评省重点文化科技企业;江苏利特尔绿色包装股份有限公司获评省版权示范企业。与此同时,锡山区统筹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建设,强化互联网思维,丰富线上宣传、直播推介等渠道,开展“大V带你云游锡山”等直播活动,前瞻布局数字应用场景,构建“云游”锡山新模式。
(三)文化供给聚焦群众多需求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产生了新的期盼,文化消费、文化经济、知识付费等持续升温。锡山区以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为导向,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一是聚焦群众需求。推出“阿炳小舞台”文化惠民工程、“锡客有约”“非一般的锡山”等品牌活动。2024年锡山区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4108场次,服务群众百万人次。二是深挖地域文化。围绕“锡山名人”“锡山藏珍”等传统元素,创作出一系列锡山文化IP精品。在锡剧发源地羊尖镇,袁仁义戏剧团创排大型原创锡剧《袁仁仪》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公演,并入选江苏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红色故事动画片《锡北烽火》、广播剧《红豆生南国》、舞蹈《飞向春天》、小锡剧《阿发早餐店》等多部作品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纪录片《钱伟长》等3件作品被列入2024年“五个一工程”奖重点打造项目。三是优化产业扶持。通过公益培训、沉浸式体验、结对挂钩、零距离指导等,帮助相关企业申报并获得资金扶持,催生了一批文艺精品。制定实施《锡山区群众特色文化团队小额资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开展2024年锡山区“阿炳小舞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配送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为不同需求的群众“点对点”推送相匹配的文艺提升服务,推动文化团体的健康发展。
人文荟萃,向新而行。锡山区在探索文化与经济交融共兴的实践上进行了积极探索,赋予经济社会发展以文化内涵、价值引领和精神力量,推动锡山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与高质量发展标杆区相匹配的人文经济高地。新征程上,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锡山正创新人文经济学实践,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勇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排头兵”。
供稿:杨明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