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锡山区,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扶持暖流始终涌动 —— 锡山区残联一直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为有需求的残疾人及家庭提供精准援助。如今,作为锡山区首个孤独症青年首个创业项目,临溪公益小店 “榴莲家” 蛋糕店已顺利运营 4 个多月,从最初的举步维艰到如今的稳步前行,背后藏着无数温暖的支撑。回忆起开店时的波折,临溪公益负责人李薇与孤独症青年郎朗的母亲夏张铃,至今仍感慨万千。
“残联说,只要看到合适的店铺,就可以为我们牵线搭桥。” 李薇清晰记得这句承诺带来的力量,“听到这话,我们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创业的信心一下子就足了。” 可信心之外,现实的难题仍横在眼前:“为找场地,我们跑遍了周边社区,问过物业、看过不少店面,却一次次被高昂的租金劝退。要租一个完整的店面,前期投入得 7、8 万,我们根本拿不出来。”
转机来自一次偶然。夏张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家附近的椿研面包店,向张苏萍说明 “榴莲家” 的初衷与困境。让她意外的是,张苏萍听完当即答应合作:“遇到她们,这也是种缘分。”
张苏萍的支持不止于此:租金按面积分摊的模式划出一块场地“榴莲家”,允许免费使用店内设备。装修的一个月里,灰尘难免影响面包店生意,可张苏萍从没抱怨过。面对 “吃亏” 的疑问,她认真回应:“我从没觉得亏。虽然以前没接触过孤独症群体,但知道不能把他们圈起来。让他们在店里站一站、招待客人,就是融入社会的第一步,这比什么都重要。” 看到郎朗妈妈要照顾儿子,还要烧饭,就经常帮忙守店,在这间合伙店面里,爱与包容写满每一处角度。
孤独症群体的就业创业本就艰难,即便轻度孤独症青年,也难实现独立就业。“榴莲家” 蛋糕 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为他们提供了可行方向 —— 家人相互支持,既能让孤独症青年适应社会,也能减轻家庭负担。但这样的模式,离不开更多像椿研面包店这样的助力。
榴莲家蛋糕的故事登上了无锡日报、今日锡山等官方媒体,越来越多人前来支持,不仅让榴莲家蛋糕和春研面包销量翻几倍,也让更多孤独症家庭看到希望。李薇和夏张铃常说:“真感谢遇到张苏萍大姐,我们是共荣共生的好搭档。”
张苏萍的善举,是锡山区的一颗爱心种子。而 “榴莲家” 的故事证明,当社会爱心与特殊群体需求相遇,便能迸发温暖力量。期待未来有更多人、更多商家伸出援手,为孤独症家庭搭建希望之桥,让每个追梦人都能在关爱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