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在第二十六届国际聋人节(9月28日)即将到来之际,无锡太湖学院生命健康协会与手语协会携手锡山区聋人协会,于锡山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成功举办了一场以“急救为人人,人人学急救”为主题的公益培训活动。该活动深度融合了红十字会“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通过跨障碍的合作方式推动无障碍急救技能的普及,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生命守护网络。
本次培训特别关注聋人群体在实际急救场景中所面临的沟通和操作难题。依托精心设计的专业课程以及同步的手语翻译,系统地开展了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和气道异物梗阻解救三大核心模块的教学。
无锡太湖学院的生命健康协会与手语协会志愿者共同组成教学团队,通过分组实操、分步演示和多对一指导等多种形式,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透彻地理解技术要领及其应用情境。培训中使用了分步骤图片与简洁易懂的PPT进行辅助教学,使得整个培训内容更加直观和易于掌握。
在心肺复苏术的教学环节中,培训员着重强调了成人CPR的胸外按压深度需达到5厘米,频率应维持在100-120次/分钟,并演示了AED电极片的定位标准(第一片电极片:位于右锁骨下方,胸骨右侧缘;第二片电极片:大约在第二肋间的位置、位于左腋前线之后第五肋间,左乳头外侧约7厘米处、)。针对聋人群体的学习特点,志愿者通过触觉引导帮助学员感知按压力度,利用视觉提示替代听觉指令,确保关键操作流程的准确传递。
在婴幼儿急救适配教学阶段,培训团队特别指出了儿童与成人生理结构的差异,细化调整了胸外按压手法(两指按压或单手环抱式)及力度控制标准。现场通过婴儿模型实物演示,结合手语口诀创编,使学员能够快速掌握婴儿CPR与气道异物处理的差异化技术要点。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实训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志愿者通过“剪刀、石头、布”三步口诀形象地演示了站位腹部冲击法动作——剪刀定位脐上两指、石头拳心顶住、布式双手包裹快速向上冲击。聋人学员在同步手语翻译的辅助下,迅速理解了动作原理,并通过结对练习巩固了技能。
活动中涌现出了众多温暖瞬间。宣讲者赵琦玥每完成一项讲解便举起手臂鼓舞学员参与实操,以充满感染力的肢体语言激发学习热情;培训员林新钊用简洁精准的解答消除了学员的疑虑;培训员吴婧然则通过逐步鼓励和竖起大拇指的积极反馈,帮助学员建立了操作信心。更令人动容的是一对特殊父子的参与——听障父亲在健听儿子的手语翻译辅助下全程投入学习,后期儿子更主动承担了部分教学翻译工作,其勇敢尝试获得了指导老师夏老师的充分肯定。现场氛围温馨如大家庭,无声的交流中流淌着平等与关怀。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急救技能的传授,更是对“生命至上”理念的深度践行。通过打破沟通壁垒,无锡太湖学院生命健康协会和手语协会志愿者团队与锡山区聋人群体共同筑牢了残障友好型社会的培训范式,为推进“健康中国”背景下的全民应急救护网络建设贡献了青年力量。正如生命健康协会所倡导“急救为人人,人人学急救”的理念,这场无声却有力的对话证明:当善意与专业相遇,每个生命都能获得同等守护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