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无锡锡山区政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关于用文化底色擦靓锡山城市名片的建议

  

关于用文化底色擦靓锡山城市名片的建议

  

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性格的表达,也是重要的地域名片和无形财富。城市的发展如果失去自身的文化脉络,将会成为既没有记忆、也没有想象的乏味存在。当下,锡山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找准锡山的独特文脉并加以创新弘扬,将文化元素、文化基因融入城市发展,彰显锡山有别于其它城市的品性,是锡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

  一、斑驳的锡山文化底色

  要用文化底色擦亮锡山城市名片,就必须回答什么是锡山文化。有人说,地域文化无非是当地领导的品味,换一个领导就会换一种文化。还有人说,即使锡山还有文化,在全球化、商业化的大潮中,地域文化也会败下阵来。

  (一)从静态角度来看,锡山文化是区域内的历史遗存。物质文化遗产有荡口历史文化名镇、严家桥历史文化名村、华氏老义庄、倪瓒墓、荡口华氏建筑群、姚桐斌故居、植福庵、三公祠、宛山石塔、蔡鸿生旧宅、春雷造船厂船坞、华学士坊、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等文保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吴歌、滩簧锡剧、无锡道教音乐、渔篮花鼓等。此外还有很多名人大家,如胶鬲、顾恺之、倪瓒、李绅、安国、顾宪成、华蘅芳、钱穆、钱伟长、姚桐斌、王莘、阿炳、顾毓琇等。

  (二)从动态角度来看,锡山文化是不断被涂抹的油画。锡山大致经历了依水而筑、因水成街的烟雨江南,工商发达、乘势而上的小上海,沿路发展、遍地小厂的华夏第一县,立足长三角、实现大跃升的锡东新城等四个阶段。荡口、严家桥、张泾、八士、安镇等地的发展历史清晰展示了锡山的演进过程。锡山文化跟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倪瓒作品的清润平淡、渔兰花鼓的清新明快、吴歌的质朴浑厚、阿炳的自由凄苦、华氏家族的家国情怀、四千四万的坚忍不拔等均成为锡山文化的重要部分。锡山人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形成了平和、务实、精明、有为的性格。

  (三)从人本角度来说,锡山文化是锡山人的存在方式。在历史上,码头、戏台、谷场等节点是锡山普罗大众的公共活动空间,院落围合内的读书赏菊是“士大夫”的生活形态,两种方式分别形成了吴歌、锡剧为代表的群众文化和倪瓒画作为代表的士大夫文化。两条脉络交织而成锡山今日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追求,在经济、政治大潮的冲击下时隐时现,却从未消失。在商业化、外来人口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锡山文化的一些元素逐步剥落,一些新元素逐步加入。有人担心随着一代人老去,吴歌、锡剧、吴地汉民族龙文化甚至吴语方言等要素也将随之而去。

  二、亟待涵养的锡山城市气质

  随着锡山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有了不一样的需求,对城市品质有了更多的审美积累,锡山城乡建设也从单一的物质层面发展转向综合性、人文性的气质提升。

  (一)城市发展从“长身体”进入“长气质”的阶段。 大拆大建的城市化进程带来“千城一面”的痼疾,城市风貌趋同的表象之下是历史积累和文化浸润所形成的独特空间语言和逻辑关系被切断。锡东新城以映月湖为节点、完善既有水系、构建了高密度小尺度的路网形态,基本延续了过往历史的空间格局,找到了自身的独特性。在新农村建设中,谈村、谢埭荡等地均因地制宜保留并弘扬了江南民居的风貌。在另一方面,城市品质又不该被简单理解为单纯的城市物质风貌,如果被重新建构的“新城市”、“新农村”徒有其表,找不到空间形态与当地生活的内在逻辑,体验不到地方的人文气息,那“崭新”的城市依然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二)群众生活从“要物质”进入“要品质”的阶段。仓廪实而求品质,锡山以前是农业区,大多数户籍人口的文化层次不高,当经济快速发展后,锡山人民对高品质文化的需求更为迫切、更为多样化。当下,锡山群众的婚丧嫁娶等民风民俗活动更具仪式感,锡剧会演、书画交流等活动更加频繁,广场舞等已成为中老年女性参与最多的公共活动。精英人士在起居、交游等方面更加“贵族化”,在精神层面既向历史文化溯源、又向现代生活汲取。锡山人民对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对城乡建设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在公共建筑形态、居住小区环境甚至一个村庄的健身场地,不同群体在功能之外还会提出美学方面的要求。

  (三)锡山文化从“找底色”进入“绘新篇”的阶段。锡山围绕“争做全市增长极”的要求,文化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各镇(街道)的历史文化挖掘与保护既有政府的强力推动,又有民间贤者的热心襄助,群众文化工作无论在社会组织建设、资金补助等方面均有较大力度支持。另一方面,锡山文化不应该只存在于历史之中,更不应该曲解锡山文化,做出一批似是而非的“新”古文化。锡山文化应当被继承,更需要活化。把锡山独有的文化精髓和历史脉络内化为城市建设的逻辑语言,以城市文脉联系锡山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是锡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锡山城市文化建设的短板

  文化难以把握的特性决定了城市文化建设是一件牵涉广、成效慢的工作。锡山文化与锡山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为锡山城市建设注入精神内核的同时,也存在以下短板。

  (一)缺乏区级层面的统筹。锡山传统文脉的挖掘工作目前由各镇(街道)各自进行,在统筹规划、深度挖掘、守正创新等方面有待提升。锡山的文化载体建设严重不足,我区1428件(套)可移动文物(含彭祖墩玉器、鸿山原始青瓷、明代“大彬”款紫砂壶等多件国家级珍贵文物)存放在人武部临时仓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更缺乏集中的展示和传承空间。在快速的城市建设进程中,古建筑、老街、古村的保护力度不够,如拥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祇陀寺迁建,导致原寺内的文保古迹飞虹桥、花香桥、文昌阁、银杏树等与新建寺院分处两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二)缺乏核心要素的提炼。锡山文化的各类元素列出来满满当当,讲起来却不能有明确清晰的指向,导致很多人对文化的理解都指向过去的锡山,而不是指向当下的存在,并寻找未来的锡山。在历史文化褪色甚至断裂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将散乱的文化元素用一根主线串联起来,就无法找到锡山文化的灵魂与高度,锡山文化将在现代文明的烈日下凋谢,锡山文化的产业化也将成为无本之木。国内一些“仿古”项目的举步维艰,正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文化要素,缺少对当地文化语境充分理解。

  (三)缺乏文化基因的厚植。所谓文化基因,是锡山本土对自身文化的真正认同程度。锡山人为《二泉映月》、《松林亭子图》自豪,真正领会的可能不多。锡山人向往江南烟雨的闲适诗意,每周能围在院子里品茶读书的人不多。老一辈人听到锡剧绕梁三日,新一辈人可能爱好的不多。将文化与发展结合,首先是本土人要懂得自己的文化。没有懂得,就不是真正的热爱,就没有真正的传承与弘扬,肤浅的认知往往带来口号式的误读和画虎类犬的机械模仿。由于缺乏学校、媒体等多维度的深耕厚植,锡山文化的群众基础不断被削弱。

  (四)缺乏本土文化的创新。城市的灵魂在于文化,文化的灵魂又在于创新。没有创新,文化将会萎缩成没有生命力的标本。杭州的梦想小镇通过将创业生态系统引入自然生态系统,在古镇的底色中大胆加入现代元素,成为突破江南小镇同质化陷阱的典范。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二次创作与表达,昆曲因为白先勇植入现代舞台的元素而再次风靡。苏州地铁的每个站台的壁画都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李公堤的水墨色彩、科文中心的丝绸元素让金鸡湖看起来既苏州又世界。锡山文化要绽放光芒,同样需要经历提炼、提升与创新的三部曲。

  四、相关建议

  文化是城市形态、历史遗存、精英品味、市井生活等多种表达形式的综合体。锡山文化的河流滋润每一片锡山的土地,锡山文化的清风吹拂每一位锡山人的心灵,锡山文化的弘扬将让锡山的城市化进程迈向更温情更美丽的明天。

  (一)明确价值指向,筑牢文化根基。不被当地群众认可的文化,很难被外来者长期认同,优先考虑当地群众,建设“生态栖居、底蕴深厚”的山水人文宜居体验区,在此基础上考虑文化的产业化,是锡山文化建设的第一个指向。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在现代城市发展、现代城市生活与城市文脉传承和表达之间寻找平衡点,是锡山文化建设的第二个指向。从精英文化和市井智慧两个维度找准锡山的文化主脉与核心元素,更好进行锡山的城市空间建构,在城市空间形态、柔性文化表达两个方面找到合适的路径和方式,是锡山文化建设的第三个指向。

  (二)完善工作机制,补齐文化短板。成立城市文化建设专项工作组,通过文体、规划、建设等部门联动,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等方式,推动我区历史文化的系统梳理。将“文化建设布局”纳入城市空间规划,在十四五产业规划中增加“文化产业规划”专篇,将文化地标、文化元素统筹规划、科学布局融入城市建设。加大投资保护修缮力度,对民间私人开设博物馆、展示馆等予以必要的政策扶持。制定各镇(街道)各类文化设施的建设时间表,加强校园内外的乡土文化教育,让锡山文化深入人心、根深苗壮。

  (三)强化城市设计,打造文化地标。要打造具有长三角乃至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和城市高地,就要有充满张力的空间格局与鲜明的文化地标。邀请国际、国内知名大师对锡山的文化元素、地标建筑进行策划、设计甚至执掌运作,打造奥体中心等城市副中心级文化地标,建设倪云林书画博物馆、锡剧小镇等二级文化地标。将散在的文保建筑完善为城市的文化路标,以文脉的形式串联起各类文化建筑。打造翠屏山度假区、东亭城市街区等新文化项目,在老镇区改造过程中保留展现地方文化魅力的特色片区,丰富城市功能和锡山文脉新内涵。打造宛山湖科技城、九里河智慧创意走廊。引入科技创新元素,实现现代科创孵化中心与山水景观的交汇,提升锡山区域辨识度。加强公共空间文化建设,在地铁站台、公园、街头绿地等处适当布置锡山文化的壁绘、雕塑、音乐等印记。

  (四)强化创新传承,焕发文化活力。文化是多元化的马赛克,红豆集团的“四千四万”文化、锡东商务区的“锡东有young,领跑未来”文化、斗山茶庄的新“茶”文化,都是在创新发展中被激活的锡山文化。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元素,更是缓解乡村“人口空心化、功能单一化”,变“乡愁”为“乡愿”的源泉。保留、提升自然村落的独特风貌和文化记忆,在文化生态、产业生态与发展政策之间找到契合点,实现“无中生有”,让锡山更多的特色文化被外界欣赏接纳。按准市场脉搏开发锡山新老文化的系列文旅精品,使锡山文脉以活化的文化产品形态获得新的生命力。让现代产业揉进锡山元素,传统文化发挥现代价值,借助外力提升锡山文化的高度、影响度和开放度。

无锡锡山区政协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