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高企培育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民盟锡山区总支部
高新技术企业是最具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创新主体,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带来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重构机遇,加快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对我区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状与基础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企群体不断壮大、质量有效提升,高新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为我区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纵深推进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高企数量增速较快。整体来看,截至2020年底我区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439家,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的110%,其中2020年新增129家,同比增长41%。从产业领域来看,主要涵盖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领域;从区域分布来看,各板块:开发区162家、商务区44家、东亭7家、羊尖36家、鹅湖49家、东北塘15家、锡北52家、东港74家。
二是支撑作用不断显现。2020年以来,虽受新冠疫情影响,但我区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状况整体情况良好。据统计,1—10月份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567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列全市第二;高新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8.7%,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据初步预测,2020年高企研发经费支出总额将超32亿元,约占全区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的75%。
三是创新能力有效增强。据统计分析,“十三五”以来我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入围省市各类科技支撑项目超200项,累计获得扶持资金超2亿元。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入选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库,其中新日股份、阿科力、确成硅化等10余家企业实现上市。2020年全区科技条线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广泛发动申报省市科技支撑项目,立项情况优于往年,比如中科微至入围省级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获得扶持资金1000万元;统力电工、知原药业等4个项目入围市级成果转化项目,占全市立项总数的50%,总共获得扶持800万元;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项,立项省重点前瞻性研发计划项目2个;省级、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分别新增2家、15家;新增市级企业研究院3家,占全市立项总数的50%。
二、差距与不足
虽然近年来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比来看,在整体数量、质量层次、孵化能力和服务体系等方面仍有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标先进来看,数量差距仍在拉大。对比相邻板块惠山、相城来看,近三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对比如下:
锡山惠山相城三地有效期内高企数量对比表
单位:家
项目
|
锡山
|
惠山
|
相城
|
||
2017年
|
实际数
|
180
|
227
|
262
|
|
差 额
|
——
|
47
|
82
|
||
2018年
|
实际数
|
229
|
294
|
373
|
|
差 额
|
——
|
65
|
144
|
||
2019年
|
实际数
|
310
|
441
|
551
|
|
差 额
|
——
|
131
|
241
|
||
2019年
|
实际数
|
439
|
661
|
——
|
|
差 额
|
——
|
222
|
——
|
||
不难看出,虽然我区高企数量增幅较快,但对标先进来看,速度依然落后,差额还在扩大。尤其是对比惠山来看,主要板块高企数量全面落后,比如开发区高企总量2019年起被惠山开发区赶超,2020年差距拉大到17家;商务区、锡北镇、东港镇高企数量分别比堰桥街道、钱桥街道、洛社镇少10家、20家、48家。
二是对比自身来看,质量层次尚需提高。从全市来看,近年来我区在战略新兴产业培植方面动静不大、进展不快、占比不高,“独角兽”企业培育对象难觅。以2019年度统计数据分析,我区310家高企中:154家企业主导产品属一级领域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占全部高企的49.7%;69家企业主导产品属一级领域新材料领域,占全部高企的22.2%,两者合计约72%的高企主导产品是以材料和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的传统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相反,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类企业分别只有24家、13家,只占总量的7.7%、4.1%。对比《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来看,我区现存大部分高企综合水平和规模偏低,技术和产品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中低端,缺乏能够牵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行业领军企业。
三是对照发展来看,平台载体亟需加强。目前,我区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仅有3家,市区各板块中梁溪区4家、滨湖区6家、惠山区7家、新吴区14家,我区绝对数量垫底。对比相城来看,截止2019年底相城建有区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含众创空间)48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省级众创空间14家。从载体面积上看,我区投入运营的载体面积约41万平米,惠山区72万平米,滨湖(含经开区)220万平米,新吴区248万平米,承载能力严重不足,科创企业数量偏少,高企培育后继乏力。从运营成效上看,我区现有3家省级以上孵化器高企数量不到40家,不足全区总量的10%。反观惠山,近年来高企数量增长迅猛,源头活水在于科创载体孵化的高企不断涌现。此外,我区新型研发机构及院士工作站等高端科创平台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层次人才集聚,进而影响科创人才项目孵化育成。
四是对照需求来看,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从企业走访情况来看,我区部分科技型企业对高企申报政策理解不透,主观积极性不高,部分中小企业盈利能力有限,申报高企后难以享受相关税收政策,反而需要接受科技、税务等部门的规范监管,导致存在一些顾虑。在申报服务方面,挖掘高企潜在申报对象的办法不多,仍然以科技条线宣传发动为主,尚未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缺乏信息共享与资源互补机制。在政策激励方面,我区目前对首次通过高企认定的企业(仅对上年度销售不足500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奖励5万元,江阴、宜兴、梁溪、新吴等对所有首次认定高企均奖励20万元,惠山、滨湖奖励力度也优于我区。在金融服务方面,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创业的金融支持手段不多,尚未建立科创项目遴选、评审、投资、退出以及绩效评价与监督管理等一整套工作机制,财政资金 “四两拨千斤”的激励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对策与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我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建议以高企培育为抓手,抓牢抓实这项基础性工作,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重点在拉高目标定位、壮大企业主体、加快载体建设、强化人才引育和完善服务体系等方面下功夫,为把我区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创新策源地”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敢于攀高比强,拉高目标站位。围绕“做全市重要增长极、当改革创新先行军”的要求,立足“无锡靓丽东大门、品质活力新锡山”的定位,建议我区以《“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引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全力打造长三角科创产业化新高地。在高企培育方面,把锡山放到更高层次的赛道上去比,向最极限的目标冲刺,自我加压、自我鼓劲,力争高企总量“三年赶超惠山、五年比肩相城”。在操作路径方面,研究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激励政策,科学制定高企培育工作计划,按照“培育一批、申报一批、支持一批”的原则,细化目标任务,强化督导考核,层层传递压力,营造板块之间比学赶超的争创氛围。
二是坚持企业主体,加大引育力度。强化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企业的科技招商和企业培育,引导科技型企业以成功申报高企为目标,提前布局专利申请、研发投入、财务归集等事项,超前谋划建立内部技术创新体系,切实为高企申报打好基础。加大高企培育针对性研究,强化“一企一策”定向个性化培育。同时,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提升工程,增强企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重点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国内、行业技术标准,培育发展一批高新技术龙头企业,聚集上下游配套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此外,加大龙头企业培植力度,做大做强中科微至、吉姆西半导体、隆达超合金等创新型企业,积极帮助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为其做大做强和实现上市创造条件,5年力争培育10家达到科创板上市条件的科技型企业。
三是狠抓载体建设,提升承载能力。以锡山科创产业规划为引领,以锡沪路科创走廊建设为重点,积极融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超前谋划宛山湖科技城开发,高标准打造规模宏大、设施先进、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现代化科创载体,提高承接京沪创新资源溢出和转移的能力。加快商务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步伐,积极对上争取国家及省市重大科创平台落户锡山,高起点筹建江苏省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创新中心,高质量做好欧洲科技创新中心无锡分中心、微软人工智能制造加速器、百度(无锡)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运营。积极争取太湖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资源布局锡山,放大开发区、商务区“创新飞地”建设示范效应,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多区域谋划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积极探索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深化与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对接交流,做大做强南信大无锡研究院,继续加强与麻省理工学院的交流合作,内外联动激发全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是聚焦人才引育,增强发展动能。深刻理解并大力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始终把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放在助力高企引育的首位,增强引才聚才导向性,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转型深度契合,尤其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励市场力量参与人才引育。结合我区发展实际和目标定位,针对企业技术需求,联合大院大所通过项目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方式,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2.0和“锡山英才计划”升级版,优化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发展的机制环境,积极举办、承办、协办各类科技人才活动,力争每月有小活动、每季有大活动,着力营造有声有色、有声有势的创新创业氛围,不断为我区科技人才企业培育注入源头活水。
五是健全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环境。优化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打通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之间的通道,形成“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系统。加快培育壮大我区高企申报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引导区外专业机构到我区发展或设置分支机构,尽力为中介机构接触企业创造条件。优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加强技术合同交易、检测仪器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平台建设,形成覆盖产业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创投基金引进及培育力度,尤其是增加国资背景天使投资力度。加大对各级科技政策、有示范引领性的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创业企业家典型等的宣传推广,扩大科技创新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营造全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