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塘街道人大工委依托代表履职平台,持续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见效。针对群众反映的“失地盼种地”诉求,代表积极推动盘活闲置土地,建成多处“小果菜园”;随着菜园投入使用,代表进一步关注村民往返出行难题,连续跟踪推动,促成全市首条“巴士邻居”微巴专线开进行政村,有效串联家园与田园。从建菜园到通微巴,代表全程参与、闭环跟进,共同绘就“田园可栖、幸福可达”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民意诉求显痛点 代表倾听促关注
“我们现在地都被征收了,也愿意支持政府工作。但做了一辈子农民,突然没地种,心里空落落的,总想还能干点农活。”2022年4月12日,在东北塘街道“132、找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日活动中,村民阚阿姨向在大马巷村人大代表联络站接待的区人大代表吐露心声。现场代表认真倾听、详细记录,承诺将推动解决这一普遍性诉求。活动结束后,代表系统梳理群众意见,形成建议提交街道人大工委。
东北塘街道人大工委随即组织代表、街道相关部门及村委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到许多像阚阿姨这样的农民失地还想种地。在随后召开的居民座谈会上,代表与群众共同研讨,就闲置用地如何优化提升提出具体建议。大马巷村积极吸纳民意,于2022年11月启动以大下冯北侧下中队为试点的改造工程,将5亩零星闲置地规划为统一菜园,满足50余户居民种植需求。改造后,原本杂草丛生、杂物乱堆的角落,变成整齐划一、围栏环绕的“小果菜园”,赢得村民一致好评。
由点及面扩成效 共建共治优管理
如何“唤醒”更多闲置资源,惠及更多村民?在试点成功基础上,代表持续跟进,推动大马巷村委总结经验、创新方法,通过集零为整、分类施策,陆续完成徐巷一期、大下冯、朱巷等3片约30亩闲置土地的平整、渠系配套和统一规划。至2023年10月,建成“小果菜园”30亩,开挖沟渠近20条,满足120余户村民种菜需求。
为提升菜园管理效能,代表依托“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日” “村民议事亭”等平台,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围绕排水优化、土壤改良等收集建议2条,及时反馈至建设方并推动方案完善。同时,推动将“小果菜园”纳入“美好家园”体系,按照“包干到户、长效管理”原则,由村民自主种植管理,共同遵守《美丽菜园共享公约》,形成共议、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从有地种到方便种 微巴串起幸福闭环
菜园建好了,村民的心愿实现了,但新的需求也随之浮现。不少村民因征地安置到较远小区,往返菜园交通不便,“出门难”成为困扰老年人日常劳作的现实问题。早在2022年,区人大代表在走访调研中就已关注到北部片区留守及安置老人出行购物、就医不便的困境。随着“小果菜园”陆续建成,拆迁村民特别是老年人习惯了自己种菜吃,往来不便这一问题愈发凸显。在“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日”和议政代表会讨论中,“回村种菜路虽不远、如有公交更称人心”成为群众新的共同期盼。
代表们系统梳理相关意见,在2023年一届四次议政代表会上提交《关于进一步调整东北塘公交微循环的建议》,并持续通过季度视察、专题调研跟踪推进。2024年初,公交微循环线路被纳入街道民生实事项目;同年7月,代表提交的《关于增加大马巷村微巴线路的建议》获采纳。2025年3月1日,无锡市首条开进行政村的“巴士邻居”专线正式通车,无缝衔接各村组的对外公共交通,更连接了“小果菜园”,真正实现“异地村民想种,往来交通方便”的愿望。
在早晚高峰定班运营基础上,代表推动试点“随需公交”服务,村民通过电话或微信群即可预约“点对点”接送。因拆迁入住环翠苑的王阿姨感慨:“现在有了‘巴士邻居’,每天回村种地、和老邻居聊天,生活有了寄托,真是一举多得!”68岁的过奶奶和老伴几乎每天乘微巴回村打理菜园,翻土浇水、除草采收,晚年生活充实而自在。一条微巴线,不仅解决了出行难题,更串联起村民的田园生活与情感归属。
从开辟“小果菜园”到开行“巴士邻居”,东北塘街道人大工委依托代表履职平台,推动民生服务环环相扣、持续升级。如今穿行在大马巷村,整洁民居、往来微巴与生机菜园相映成趣,一幅“田园可栖、幸福可达”的乡村振兴画卷正从容铺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