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鹏
(2009年1月14日 )
科技的领先意味着发展的领先,科技的后劲决定着发展的后劲,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国家和地区要想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着力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健全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需要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多种主体的积极参与,而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引导者,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进一步发挥其职能作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转型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把握发展走势,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创新型锡山的核心主题
1、推进科技创新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要求。长期以来,锡山的产业竞争力主要建立在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上。从锡山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工业来看,七十年代末以来经历了令人瞩目的三个阶段:一是八十年代的农业机械生产群,二是九十年代摩托车行业的崛起,三是本世纪以来的锡山电动车行业的崛起。但由于锡山重外延扩张轻创新投入、轻着眼长远育人才,带来了科技资源匮乏,企业研发能力薄弱,技术创新先机丢失。科技创新致胜,科技滞后致败,随着对外开放、经济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要走出发展的困境,推进产业规模的集聚和层次的升级,迫切需要走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发展之路。
2、推进科技创新是突破瓶颈约束,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锡山的区域面积较大,但可供建设用地不多,且人口密度大,环境容量几近极限,从锡山地方财源和可持续后劲培育来看,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这些区情特点,决定了我区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土地、能源、生态环境等要素制约,单纯依靠外延投入的发展之路已越走越窄。当代区域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苏州高新区、无锡新区等地区的快速发展表明,把科技进步作为区域发展的主攻点,经济发展就有强劲推动力。我区许多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也尝得了“甜头”,一大批企业通过科技项目立项,得到了科技创新资金扶持,获得了政策优惠,提升了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了创新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高。
3推进科技创新是应对严峻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举措。当前,锡山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关口,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渐深入,对我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考验。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对科技创新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对科技创新的依赖正在从从“隐性”走向“显性”。作为曾经铸造过乡镇企业辉煌的锡山区,如何面对不断发展的形势,把握机遇,更加积极地探索加快科技创新的各项举措,谋求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是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现实问题。
二、我区科技创新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全区科技工作围绕区委、区政府加快推进“科教兴区,人才强区”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五十百千万”工程,加大“三创”载体建设力度,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科技创新创业氛围进一步浓厚,重点科技项目的成效进一步显现,为建设创新型锡山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有较大发展,成为全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08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2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2%,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项目申报和对上争取力度进一步加大。08年我区获国家、省创新基金和重大科技转化项目11项,争取扶持资金2500多万元,完成市“530”计划项目注册入户34家,新批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5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高新技术产品45项,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各6家。全区申请专利1350件,申请发明专利280件,专利授权920件。三是“三创”载体建设力度加大。08年完成各类科技“三创”载体6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0%。四是政产学研合作成效显现。加强与国内院校的合作,建立了江苏高校—无锡锡山电动车科技开发中心、江南大学—无锡锡山电动车工业设计中心,做好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锡山(试点)基地建设。与大专院校签订了74个合作项目协议,并逐步实现产业化。五是全区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在财政进一步紧缩的前提下,区级财政科技经费从2001年的8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000万元,并增设了3000万元的“三创”载体建设专项资金,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进步对全区三次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有较大增长。
我区的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应看到存在着的问题。全社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不充分;企业创新动力缺乏,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在全区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不高;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滞后,科技孵化能力不强;各类优秀领军型人才匮乏等情况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
一是科技创新外部支持环境不够。首先是政策引导力不够。我区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但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能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的支持还很有限,支持效果不明显。其次是外部推动力不够。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行为的规范和促动还不够,很多企业对当前发展环境和竞争程度下技术创新的急迫性和现实压力认识不够。政府实施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企业自觉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显得尤为必要。
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建区以来,我区科技投入虽然每年递增,但仍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广州、苏州等先进地区相比,我区科技投入上的差距越来越大,研发投入R&D占GDP比重在我市的排名不高,除兴达、红豆、晶石等几个骨干企业外,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相对不足,研发能力总体较弱。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渠道不畅。技术创新的关键是打通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系渠道。目前我区缺少把科技成果从科研单位迅速、有效地转移给企业的中介机构,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之间出现“空档”和“断层”。
四是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由于受到观念、资金等因素制约,大部分企业在薪酬、选拔、培训等人力资源制度方面缺失,科技人员、专业人才或高端管理人才流失现象普遍存在,难以保证技术研究队伍的稳定性,大大阻碍了我区企业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提升我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进一步加快,促进了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技术创新收益的溢出,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所蕴含的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又为我区加快科技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探求区域加快科技创新的路径,实现逆势赶超,是推动锡山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1、积极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是整个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在推动科技创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圳在当初科技、人才优势方面并不突出的情况下,能够加快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与政府造就一个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世界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美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将科技创新政策作为政府最优先任务之一,采取直接(提供经费补贴)和间接扶持两种方式对科技创新给予强大的支持。因此,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型、应用型的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之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锡山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政府责无旁贷。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作用,转变工作思路,切实担负起推动区域科技进步的历史责任。一要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健全科技法规,形成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政策框架。二要强化科技创新绩效考核。科学的发展观需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科学的政绩观需要以科学的考核机制为引导。要通过考核,督促各级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加强科技基础管理,促进科技创新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要建立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机制,加大科技普及力度,营造全社会参与、理解和支持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氛围。
2、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坚持科技兴企,强化企业在区域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政府要抓住机制、环境、投入三个重点,综合运用产业导向、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手段,加强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扶持,通过加强服务引导,帮助企业解决风险融资、中介服务、产学研合作、信息支持等问题,激发企业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加速产品升级换代,走创新驱动型的发展壮大之路。要加大企业科技项目申报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和服务,使符合条件的项目获得认证,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需科研资金的落实,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制订措施支持那些对产业发展具有扩散带动效应的重点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鼓励规模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一站两中心”建设,积极扶持和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3、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科技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力度,逐步加大R&D投入,将科技投入作为重要的公共战略性投资,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相适应。一是继续加大财政拨款,增加科技三项经费。二是导入风险投资机制,构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共谋发展的利益机制与风险约束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吸引民资介入,引进外资加盟,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三是在税收、补贴等方面引导企业增加对R&D的投入。重点研究考虑创新体系中的“市场失效”问题,对一些涉及社会利益、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的研究开发项目制定优惠政策,确保公益性研究项目的顺利实施。
4、充分发挥科技转化中介和创新平台作用。载体建设是吸聚创新资源的集聚区。要依托我区的产业基础,按照“合理布局、有序开发、错位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高新产业园区、“三创”载体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扶持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工程技术中心,提高企业研发水平。要积极发挥新材料产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做好企业与院校的信息沟通工作,围绕一体化、开放型、现代化的要求抓好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改革运行机制,强化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推进生产力发展的职能作用,形成系统化、专业化、便利化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提高科技孵化能力,使创新载体真正成为新产业、新技术、新人才的承接体和辐射源。
5、不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培养和使用科技人才。要依托“人才强区”的政策支撑,抓住经济危机给我们提供的选择贤智良才的机会,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向锡山集聚。一是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坚持“外引内培”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针,营造“勇于创新、敢为人先、鼓励竞争、容忍失败”的创新氛围,创造科技人员再教育和学术交流的条件和机制。二是改革现有的人才招纳机制。进一步重视人才引进的运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把招商引科、招商引才放到突出重要位置,建立重要人才跟踪制度,为促进全区经济发展招纳一批良才。三是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完善激励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鼓励科技人员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协作。(作者系锡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