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新
(2009年1月14日 )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农民增收工作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农民增收的幅度有多大,扩大内需的潜力就有多大。我区作为有着较多农业人口的市重点农业区,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如何破解“三农”难题、加速农业发展、加快农民增收,就本人农村工作经验和调研情况,形成一些思考和认识。
随着锡山区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近年来我区农民收入结构也不断优化,农民收入逐步走向多元化的增长方式,2008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050元,比较2007年增长10.1%(08年各项具体数据还未统计,下列数据都将以07年数据做参考)。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济快速发展和城区化进程的加快,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和大量外资、外地企业的落户,为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我区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就业或兼业,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逐步提高,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7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826元,占全年平均纯收入10033元的比重达78.0%,比撤市设区时增长了1倍,工资性收入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一、锡山区农民收入基本情况
一、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随着经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纯收入的重要来源。2007年我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为人均104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4%,是农民收入的第二大来源。同时,我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已经由单靠农业经营,向三次产业共同经营转变。2007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一产收入所占比重仅为38.6%,二三产业比重已上升至61.4%。
三、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2007年锡山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32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比设区初年增长了31%,主要体现在房屋租金收入、土地征用补偿性收入、各类投资收入等财产性收入上。农民转移性收入大幅增加,去年全区农民转移性收入人均842元,是设区初年的2.2倍。财政支农哺农力度不断加大,去年全区财政资金中使农户直接受益的资金达2.3亿元,其中养老政策补助1.14亿元,医疗政策补助3820万元,社会救助支出2606万元,补贴2320万元,教育费减免和助学补贴2889万元。
四、农民生活水平质量得到不断改善。消费结构逐渐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2007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899元,农民恩格尔系数为35.1%,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评判标准,已进入富裕区间。全区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电176台、洗衣机100台、电冰箱102台、空调148台、移动电话166部、生活用汽车9台、家用计算机33台。农民家庭中,以旅游、饮食、交通、通讯、教育和医疗保健为代表的服务性消费迅速上升,反映了我区农村居民传统消费习惯已经改变。
二、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区农民增收明显加快,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农民增收的基础依然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旧狭窄,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一些长期困扰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仍未根本解决,实现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目标任务艰巨。特别是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增收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一是现代农业的高效特质还需进一步放大。现有的农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加上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的约束,导致了我区高效农业的集聚效应还是偏小,规模发展还需要加大示范和引领。二是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还需进一步提升。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造就了我区农民就业“兼业化”的特点,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区镇村企业市场竞争力整体偏弱,导致持续增加工资的动力不足,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缺乏有效保障。三是农民的资产性收益还需进一步拓展。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农民居住“两栖化”变得越来越普遍,如何打破传统,有效规范和引导“余田闲屋”的流转和置换,使得农民资产效益最大化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四是村级经济需要进一步壮大,这是农民减轻各项负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经营方式的深刻变化,面对“农民增收最需要加快”的新要求,面对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的新机遇,站在新的起点上,结合前一阶段的调研和思考,我认为要以新的理念和思路,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一)推进规模化,增加效益促增收。规模化是降低经营成本的最佳途径,是实现农业资源共享、投入产出最大化的现实选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形式。针对我区农村经营规模小、分散程度高、经营方式落后的现状,要有序实现土地集中、产业聚集和经营集约,让农民“转”出来、让产业“聚”起来、让钱包“鼓”起来。要通过土地流转添活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规范契约形式,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推广农博园、绿羊等地土地流转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使用率和产出率,让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转”出规模、“转”出效益、“转”出财富。要依托集群发展显特色。有条件的要积极兴办农民创业园,在创业场地、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创业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为农民干事创业拓展空间,搭建平台。要注重集约经营提效益。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单一农业向复合高效农业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生产的低成本、高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大力推广立体养殖、高效种植、生物种养模式,让规模化种养成为农民致富的“加速器”,成为规避市场风险的“减震机”。
(二)推进产业化,拉长链条促增收。从国际上看,初级农产品上市的比例越来越低,农产品的产后加工能力达70%以上,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品的90%左右,欧美、日本90%以上的蔬菜都是经商品化处理后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加工增值成为农业工人收入的主要来源。从我区看,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已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还较低,农民收入来自产业化经营的部分还偏少。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拉长链条,让农民在产业化发展中受益,在加工转化中增收。着力打造现代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技术、信息扶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支持重点龙头企业通过人才引进、兼并重组、品牌经营等方式,走裂变式发展道路,形成主业突出、技术先进、品牌知名、制度完善、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产业层次,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完善农企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联结模式,大胆创新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农户的利益分享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劳动力入股,推动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变农民为会员、变农民为股民,实现企业盈利、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着力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引导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生产基地延伸到农区。围绕粮食、果蔬、畜牧和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地域特色明显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组织农民严格按照规程生产,切实让农民参与到产业化进程之中。
(三)推进组织化,搭建桥梁促增收。推进组织化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组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尽管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较快发展,但总的看规模较小,带动农户比例尚不足10%。扶持力度要继续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各相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落实优惠政策,在人员培训、用地审批、信贷投入、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财政部门要安排支持合作组织发展的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要帮助和指导合作组织建立健全章程和管理制度,使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着力培养一批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提高合作互助水平。要解放思想、放手发展、积极引导,鼓励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业、经营大户、乡土能人等作为发起者,组建不同类型的合作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行业协会。提倡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实行跨所有制、跨地区的联合,努力形成农业股份公司、合作社、协会等多元发展新格局。
(四)推进知识化,提高素质促增收。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效益的高低、农民就业的几率、农民增收的水平和新农村建设的前景。我区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是造成就业机会少、创业能力差、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通过职业技术学校、农民夜校、专家现场讲座、媒体传播、科技下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信息知识等。建立面向市场、组织多样、服务灵活、多层次多专业的农村科技推广队伍,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农业科技培训使更多农民成为“技术工”,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五)推进外向化,扩大开放促增收。加快农业经济外向化,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我区农业外向化虽然有较快进展,但由于起步较晚、规模偏小、档次还偏低。外向型农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必须尽快改变,要以品牌叫响市场。当今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农产品要走出去,就要靠品牌取胜。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注册商标、打造品牌。大力表彰和奖励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企业和组织。通过创品牌、铸名牌、争金牌,提升我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掌握市场主动权。要以优质占领市场,大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防疫检疫和监督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决杜绝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加快制定农产品产地环境、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强化质量标准,加强安全认证,规范企业生产,切实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开辟创意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发展新途径,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
(六) 壮大村级经济,减轻农民负担促增长。村级集体经济为发展乡村公益事业、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目前,村级既要搞好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办好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福利事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又要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共同富裕。这些只能依托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来实现。一是要积极探索建立集体留用地制度,面对集体土地租赁已占村级总收入64.47%的情况,应继续发挥村级组织在土地向规模经营中的作用,充分盘活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以租赁、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进入市场。二是要积极探索建立能够充分调动村级发展工业经济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建议将村级工业税收地方留成的增量部分按一定的比例返回村级使用,改变村级工业与村级收入的增长完全不搭界的状况。鼓励村级通过多种渠道招商引资,凡引进企业落户镇工业园区的,除了按照招商引资的规定给予奖励外,还可按该企业缴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返回村级使用。三是要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村级发展服务业。在编制城镇建设和服务业发展详规时,要给村和社区留下发展服务业的空间。四是要鼓励引导村级发展标准厂房等物业。我区一些乡镇采取有力措施支持经济薄弱村建设标准厂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今后应引导和支持更多的村建造。同时,还可鼓励有条件的村在区、镇的统一规划下兴建公寓楼、打工楼等物业,增加村级收入。
(七)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促增长。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使我区大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受到影响,也直接影响到我区农民的收入,随之波及农村消费市场,而这个市场一向被认为是促消费的重要潜力来源。保证就业,社会才能稳定。去年6月以来,中央及地方已出台了一系列帮扶中小企业的举措,包括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下调存贷款利率、加大资金支持等,这些措施已在发挥作用。无论是促进转型升级,还是搬迁转移,都要给企业留出时间,都需要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中小企业活,农民就业才有保证,经济才能活。政府必须出实招、出重拳,全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除了一般性的增支减税,政府应考虑承担更多责任,减轻企业负担。比如,可加大对环保的投入,让中小企业享有低成本的环保基础设施;加大对劳动保障的投入比例,这样不仅为企业分担了劳保成本,还增加了就业者收入。如此循序渐进,在保增长的同时实现调结构,前景可期。(作者系锡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