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锡山区老干部网站!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锡阳添彩】山水涯老党员工作室:镌刻时光的非遗传承篇章

发布时间:2025-09-15     选择阅读字号:[ ]

  在锡山非遗文化领域,有一个绕不开的活跃组织——山水涯老党员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于2023年,以老党员朱一峰为带头人,集结了一批热爱传统文化、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干部、教师与民间艺人,依托山水涯公益发展中心开展非遗传播、文化惠民、公益服务等活动。他们是基层文化治理中兼具温度与力度的“银发力量”,秉持着“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愿景,以无私的奉献,让留青竹刻、金石传拓等数十项非遗技艺从“小众雅玩” 逐渐变成“大众热爱”,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工作室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第三批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优秀群文团队、无锡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锡山区非遗传承基地、锡山区文化馆非遗分馆。

  党建领航 搭建非遗传承“大平台”

   “非遗传承不是单打独斗,得靠组织把大家拧成一股绳。”这是朱一峰常挂在嘴边的话。工作室自成立起便以党建为引领,依托山水涯公益发展中心的资源优势,将“党员带头、骨干跟进、群众参与”的模式贯穿始终。工作室老党员中,既有熟悉非遗保护政策的退休人员,也有掌握无锡纸马、留青竹刻等技艺的民间艺人,大家以“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为原则,系统梳理非遗资源。他们着力对留青竹刻、无锡纸马、金石传拓等本土非遗项目进行技艺记录与资料归档,形成包含“技艺流程、代表作品、传承谱系”的完整档案。同时,为打破非遗传承的“圈子壁垒”,工作室创新推出“项目化运作+社团合作”模式,联合70多家机关、校园、企业、社区建立“非遗合作联盟”,与江苏省天一中学合作打造“民族之美——非遗校本化传承”项目,将古琴、扎染等技艺融入课后服务。历年来,累计开展活动近千场次,覆盖近3万人次。

  品牌赋能 拓宽文化传播“新路径”

  在“五进”项目(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党派)方面,工作室开展了系列活动:为锡山区中小学设计“校本课程”,通过茶道、古籍线装书等互动体验,让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为企业定制“非遗课程”,用面塑、剪纸等技艺展示江南文化底蕴;结合传统节日,进社区开展“端午扎染香囊”“中秋泥人月饼”等活动,让非遗与生活场景深度融合;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合作开设“非遗体验日”,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接触竹丝扣瓷、盘扣制作等技艺,真正让非遗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变成“生活里的风景”。在对外交流方面,工作室组织带领非遗传承人走进中国—东盟博览会、“感知中国”江苏文化周,让无锡精微绣、留青竹刻等技艺亮相国际舞台;参与“全形拓国际艺术交流展”,推动无锡金石文化与国内外同行互学互鉴。工作室还在张家港等城市建立工作站,参加“锡山东海非遗联展”等活动,探索“跨区域非遗合作”新模式,让非遗文化在更广阔的平台上绽放光彩。

  公益暖心 书写惠民服务“实答卷”

   “传承非遗,既要传技艺,更要传温度。”这是山水涯老党员工作室坚守的初心。针对困境儿童,联合“蒲公英阅读行动”,将惠山泥人制作、仿宋点茶等技艺融入阅读活动,既培养文化兴趣,又给予情感陪伴。在便民服务方面,工作室定期组织老党员志愿者走进社区,开展“公益非遗市集”:居民可以免费学习盘扣制作、体验古琴弹奏,也能购买到非遗传承人手工制作的皮虫糖、藤编等产品,所得收益部分用于支持公益培训项目。作为锡山区首批文化助残联盟成员单位,工作室始终将“非遗惠民、公益利民”放在重要位置,让非遗技艺成为帮扶困难群体、服务民生的“暖心工具”。针对残障人士,工作室还将开设“指尖非遗”公益培训班,手把手教授剪纸、麦秆画等易于上手的技艺,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工作室通过技艺展示、公益服务,让老党员的“余热”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暖流”。 

  山水涯老党员工作室用坚守与创新,让非遗技艺在基层沃土中扎根生长,让老党员的初心在文化传承中熠熠生辉。仅2024年,工作室组织或参与活动共140场次(其中区级及以上40场次)、7130余人次参与。朱一峰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加入山水涯,同时也能为社会贡献一份温暖的力量。”未来,工作室将在非遗文化传承中进一步优化惠民服务,为锡山基层治理注入更多“银发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