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锡山区老干部网站!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双先”事迹

赵亦农:扶贫救困的慈善大使

发布时间:2010-09-17     选择阅读字号:[ ]

 

 
扶贫救困的慈善大使
──记安徽省马鞍山市离休干部赵亦农
 
赵亦农是马鞍山市金家庄区的离休干部,这个平凡而道德高尚的老人,一生经历无数坎坷,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长期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救助贫困学生,关注弱势群体,捐助灾区人民,做过善事上百件,捐助善款达10万多元,是当地家喻户晓、人人赞誉的慈善大使。
    
为孩子他捐出的是一片爱心

    赵亦农祖辈几代人都没上过学,不识一个字。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走进了私塾的学堂。学堂先生是一位穿长衫的老者,看赵亦农中午没吃的,就从衣袋里拿出一块馍,揣进他的怀中,那馍带着先生的体温,至今还温暖在他的心里。
    少年时,他刻苦学习,希望长大能当个人民教师,却一直未能如愿。但埋藏在心底的愿望却像火种一样从没熄灭。他常常做梦,梦见自己真的办了所学校,许多穷孩子背着书包向他走来,他每天清晨都站在学校大门口迎候着来上学的孩子。好几回,他竟从梦中笑醒。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他离休了,他觉得是实现当年梦想的好时候了,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别人合办了一所学校。开学那天,有个乡下姑娘赶来报名,没钱交学费,他慷慨地拿钱帮她垫付。听说姑娘的父亲有病,家里生活非常艰难,他又拿出2000元资助她。当姑娘完成学业并能自食其力了,拿着挣来的钱还给他时,他说:“当初我就是想帮助你,根本没指望你还,借条早已撕了,不用还了!”
    赵亦农特别关心那些没考上大学情绪低落的学生。有个孩子就住在他家楼上,考大学落榜了,上楼下楼,再也看不到孩子的笑脸,听不到孩子的笑声。他知道孩子心里的苦涩,便安慰他,并主动带着孩子到高考补习班报名。孩子记住赵爷爷的话,发奋读书,第二年考取了大学。这个孩子母亲有病,父亲下岗,家里困难,上大学没钱报名,赵亦农决定资助他,但想到他和孩子一家都认识,人家可能不会接受。经过考虑,他通过社区干部把1000元钱转给孩子。孩子上了大学,他还不放心,每学期又通过社区资助孩子600元,直到大学毕业。如今该孩子已参加工作,但始终不知道他上学的钱就是楼下的赵爷爷省吃俭用资助的,更不知道有一双善良的眼睛一直关注着他的成长。
    多年来,赵亦农一直把帮助穷苦孩子读书作为他梦寐以求的事情。每到孩子们放暑假,他就到社区打听,问问谁家的孩子在求学路上碰到了难处,谁家孩子考取大学没钱报名,一旦知道有困难,他马上想办法资助。
    一次,他看到《马鞍山日报》上刊登出一篇《请帮我的孩子留住光明》的文章,讲的是有对双胞胎兄弟同时考取了高中,因为营养不良,患上青光眼,光治疗费就要上万元,但家里拿不出这笔钱,两个孩子面临失明的危险。看到这则消息,他被震撼了,立即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1万元送到报社,请他们转交。记者有些犹豫,他坚决地说:“快交给他们,孩子的眼睛比什么都重要!”
    赵亦农认为,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帮孩子做点事,就是最大的好事。有一个穷孩子,考取四川大学,他捐去1000元;一个孤儿考取大学,他又捐了1000元;一个至今他还叫不出名字的孩子,因无钱报名上大学,他又送去1000元……他总是说:“看到孩子没钱念书,我心里难受,能帮一个算一个。”多么淳朴的语言啊,这就是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心声。
    
为弱者他捐出的是一种力量

    赵亦农认为,要做个有道德的人,首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扶贫助困、助人为乐。平日里,只要他看到别人有难处,就想方设法去帮助。
    2008年冬天的一个下午,他因生病到医院就诊,看见排在前面的一对乡下夫妻翻遍全身也找不到钱包,听着孩子哇哇的哭叫,他的心都要碎了,马上取出自己看病的200元硬塞给人家后掉头就走。
    有一次,赵亦农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说市郊有对聋哑人夫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即使这样,聋哑人夫妻还是把儿子培养到高中毕业,夫妻俩盼望儿子能考上医科大学,将来当个白衣天使,给千百个聋哑人治病。他被触动了,想起自己的小儿子也是个哑巴,他深知残疾人的艰难,便萌生出资助他们的念头。可那对聋哑人住在哪里呢?报纸上也没说,四处打听也没结果。思来想去,他就带了2000元钱跑到市信访办公室,想请他们转交。几天后,这对聋哑夫妇收到了这笔钱,听说这是一位80岁老人给的,感动得泪如雨下。他们决定自食其力,不给社会带来负担。后来赵亦农听说,聋哑人夫妇的儿子真的考取了医学院,他高兴得连嘴都合不拢,连声说:“好小子,有志气!”
    赵亦农用善良和无私感染着这个社会,他的行为激励和影响着周围许多人,使他们挺起腰杆去做些有益的事情。每当那些受过他资助的人怀着感激之情来看望他时,他总是淡淡一笑说:“人哪,关键时刻就缺那么一把火,我只不过添了把柴,让你的火烧起来罢了。”
    
为灾区他捐出的是一种真情

    赵亦农喜欢看电视,只要从屏幕上看到哪里受灾,心里就很不好受。他永远不会忘记,18岁那年冬天,一阵大风把他家里的茅屋吹塌了,母亲被压在废墟里。那天他不在家,幸亏乡亲们赶到,七手八脚把母亲扒了出来,还找来郎中给母亲医伤。从此,他发誓要关心那些和母亲一样受灾的老百姓。平日里,只要听说哪里有灾情,他就想法捐些钱去,唐山地震、淮河发水、台湾风灾……少则千元,多则上万。只有把钱捐出去,他的心才能平静下来,睡觉才睡得安稳。
    2008年5月12日,电视里播放出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场面,看着看着,他泪流满面,决定把留给孙子读书的学费和生活费捐出去。孙子是哑巴儿子的孩子,夫妻俩双双下岗,生活十分困难。孙子想买台电脑供学习使用,赵亦农都舍不得,还要孙子利用假期打工挣钱。可看到汶川那么多无家可归的孩子,他觉得孙子比他们幸福多了。他想:这钱得先捐出去,孙子要钱另想办法,灾情紧急,一天也不能等哪!第二天一早,他戴着顶旧草帽、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来到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以为他是来要求救助的,叫他到后面登记,他将一只布包交到工作人员手里。工作人员打开一看,竟然是1万元!所有在场的人都被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其实,赵亦农并不富有,他一直住在一套50平方米的旧房子里,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平时吃用都很简单。老伴体弱多病,长年坐在轮椅上需要人照顾,而他自己也是多种疾病缠身。即使这样,他仍坚持把节省下来的钱捐给困难人家。2009年他被评上马鞍山市十佳道德模范,他把市政府奖励的2000元钱又无偿捐出。当工作人员劝经济并不宽裕的他将钱收回时,他执意不肯,并说:“有这个称号能富三代,党给了我幸福的生活,我很满足了。”
    
为自己只为了却一桩心愿

    赵亦农一生尊重教师,他找的老伴也是教师,他们深深相爱着。就在他们满怀感激之情准备迎接幸福新生活时,没想到,妻子也不知说错了什么竟被打成“右派”,而他自己也在那个非常时期受到迫害。历史的车轮碾碎漫长的冬夜,他终于站在暖融融的春天里。他像换了个人似的,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从不多想往日所受的委屈,更不计较个人得失。革命多年,人家的官越做越大,他却越做越小,最后到了一家小厂当个副厂长。评先进,涨工资,他总是让给别人。他以宽容的心包容一切,理解一切,所以感觉到日子过得非常舒心。
    他关心社区,服务支部,甘于清贫,无私奉献。别人有困难找他时,他总是帮助疏通解决。大家都说,老人的心哪,像溪水一样清亮,像数九寒天的太阳一样温暖。当别人说到他做的这些好事时,他百感交集:“我老了,不能做多少事了,国家还给我发工资,养着我。我把党和人民给我的钱捐些给社会,心里才踏实。”
    在赵亦农家里桌子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字条,那是林则徐的一则家训:“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些话,他已背得熟透,已深深渗透在他的细胞里,融化在他的血液中。
    当他的事迹传开后,不少人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有人说他是“傻子”,有人说他是“怪人”,其实,他不傻也不怪。从他记事起,就亲眼目睹灾难和贫困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记得荒年时,他的岳父经常支着一口大锅,当街熬稀粥施舍穷苦人。至今,他的脑海里还常闪现出一双双凄惶的眼,一双双骨瘦如柴的手。他更记得,父亲为替一位去世的朋友还债,竟把家里仅有的几亩地让给了债主,弄得全家一贫如洗,四处漂泊。
    赵亦农的家乡是春秋时代政治家管子的故里,他念书的学校就是以管子命名的,那里的大人孩子都能背几句管子的语录。他不会忘记,多少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在油灯下,先生一句句地教他读《管子》:“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意思是说,讲道德的人,不能被物质世界所迷惑。这话他记了一辈子,用了一辈子,他立志要和父辈一样,做一个讲道德、会感恩的慈善者。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他不怕受苦,不怕吃亏,揣着一颗金子般的心,在感恩路上一往无前地走着。他愿意这样无私地奉献着,哪怕吃再大的亏,他也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