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宝:愿把一生献给党
发布时间:2010-09-17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愿把一生献给党
──记沈阳军区原旅大警备区离休干部高玉宝
高玉宝1927年4月6日 出生在辽宁瓦房店闫店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时仅上了一个月的学堂,9岁就当童工,15岁当劳工,17岁学木匠,1947年11月参军,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和战斗中立大功六次。
高玉宝代表中国青年参加了第三届世界青年大会和第四届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曾多次参加全国和全军英模大会,10次参加国庆观礼,23次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4次受到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接见。2002年6月13日 ,胡锦涛主席视察大连时接见他,亲切地说:“您的书,教育了几代人,《半夜鸡叫》家喻户晓。”
高玉宝怀着对党无比忠诚的深厚感情,身体力行宣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扬社会主义制度,义务作报告5000余场,直接听众近500万人。目前,全国487个单位聘请他为关工委名誉主任及校外辅导员、高级讲师、名誉校长、德育教育导师、名誉教授等职,全国80所中、小学成立了“高玉宝中队”、“高玉宝班”、“高玉宝读书小组”。在荣誉面前,他不断激励自己一如既往地奉献光和热,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遗余力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辛勤耕耘,被群众赞誉为银发丹心的“文明使者”。
呕心著书励后人
高玉宝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他是《半夜鸡叫》中那个聪明、勇敢的小主人公原型。在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中,他亲眼目睹了数千名身边的战友为了新中国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时,他内心就涌动着要把这些革命英烈的英雄壮举记录下来的激情,既能告慰先烈,又能激励后人。可那时他还是一个斗大字不识的文盲战士,著书立传谈何容易。于是,他就利用行军作战间隙,用画图来代替文字写书,硬是凭顽强的毅力战胜行军作战中的种种困难,一面坚持利用战斗间隙学文化,一面把自己的苦难经历构思成故事,终于用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用图画加文字写出了20多万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高玉宝》,从此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长篇小说《高玉宝》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继国内出了7种民族文字的版本之后,国外有12个国家和地区用16种外文翻译出版,中文出版已达450万册。《人民日报》曾载文赞誉作者为“英雄的文艺战士”。
高玉宝出名了,但做人的本色没有变,时刻不忘党的恩情。正如他在1991年新版本的《高玉宝》序言中所写的那样:“我这放猪娃、童工出身的文盲战士,能写出长篇小说当了作家,并能担任团中央委员、中德友好协会理事,这完全是共产党和新中国对我关怀、培养的结果。”因此,他立志要终生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用切身体验影响教育更多的人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
高玉宝离休后,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的形式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为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加全面、真实、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开始构思反映主人公少年和青年时代生活的《高玉宝续集》。为写好解放战争那艰苦的岁月生活,他背上挎包和水壶,从大连出发,途经营口、鞍山、辽阳、义县等地,沿着当年参加辽沈战役时的行军路线,徒步走到锦州。一路上不住旅店、不坐车,边走、边看、边想、边写,饿了啃两块干粮充饥,渴了喝几口凉开水,天黑了就找户农家借住一宿。从渤海湾畔到白台山顶,从大凌河渡口到葫芦岛码头,当年的战场沿线及周围村庄都留下了他追寻的足迹。
高玉宝写《高玉宝续集》时,已是疾病缠身,心脑病和脑震荡后遗症时常发作。“壮心未与人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他经常用陆游的这句名诗来激励自己同疾病抗争,有时思路来了一写就坚持十几个小时。住院时,他躺在病床上仍坚持写作,家人和战友都心疼,劝他要多休息,等病好后再写。有人说:“老高哇,你过去吃了那么多苦,现在生活好了,有吃有穿,都这么大年纪了还玩命地干,到底图个啥?”高玉宝说:“同那些牺牲的战友比,我已经够幸运的了,多活了几十年,而且生活得很好。但作为革命战争的幸存者,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这段历史写出来。我身体不好更要抢时间把书写完,为英烈们树碑立传,即使累死也心甘。”就这样,历时六年,四易其稿,终于在建党70周年到来之际,向党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63万字、130多个人物的《高玉宝续集》出版了。时任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上将特地在沈阳接见了高玉宝,他说:“你为广大读者又写了一本好书。”1992年此书荣获东三省文学奖。《文艺报》发表文章说:“《高玉宝续集》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此后,高玉宝又先后用了10年时间写出了《春艳》、《我是一个兵》两部60多万字长篇小说待修改。这些年,他还为青少年写了一些中短篇文章在报刊发表,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好作用。2009年4月,他又出版了一本10万字的小册子《人生》,献给青少年朋友,献给共和国60华诞。
倾心教育下一代
高玉宝在著书励人的同时,更多的是走上社会当宣传员,通过讲述自己苦难的童年和成长经历,鼓励孩子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从20世纪50年代当战士的时候起,他就经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作报告。人们说:“高玉宝作报告讲的是活人、活事、活历史,真实可信。”“高玉宝本身就是一部人生的教科书,整整教育了几代人。”
离休后,高玉宝时间充裕了,他就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之中。高玉宝常说:“我从一名在苦水里长大的穷孩子,走上革命道路,学会了写书,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都是党多年教育培养的结果。虽然我离休了,年纪大了,但能为关心教育下一代做一些工作,这既是对党的回报,也是对党尽责。”
他坚持用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以自己人生的实践回答人生价值、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等事关青少年发展前途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受社会各界和广大青少年欢迎。这些年来,他每年作报告都不下百余场。2001年作了202场报告,听众达16万多人;2006年他79岁高龄,还为社会各界作报告132场,听众达20余万人。
曾有许多人问过他:“高老,市场经济了,一个大学教授作报告,一小时最少要收几百元、多则几千元的报酬,你作一场报告两个多小时,要多少钱?”他总是笑着对他们说:“我作报告分文不取,我的报告只要对社会有益,对青少年有帮助,就是对党的最好回报,对我个人的最大奖赏!”2003年他应邀参加深圳的读书活动,一个月作了26场报告,主办方以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为由,硬塞给他10800元酬金,他转手全部捐给了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2004年大连华夏银行请他作报告送给他3000元讲课费,他分文未取,让所里的政工干事送了回去。这些年,也有一些地方企业要以数千元的月薪,聘他为企业形象代言人,提高企业知名度,被他一一谢绝。1992年11月,他去福建泉州华侨大学作报告,讲“人生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生命才有价值”、“知识是创业财富,拼搏是成功之母”、“一切事业的成功,都属于为事业付出代价的人”,反响特别好。会后,校方又特意安排了一次有讲师和教授参加的座谈会,讨论他的报告为什么能受到那么热烈的欢迎?“高玉宝现象”说明了什么?一些老师纷纷发言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了,社会变化了,却不能没有精神支柱。当年我们这些人读了您的书,懂得了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工作,后来有的考上了大学、当了教授,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了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今天听了高老的报告,更受鼓舞,我们要像高老一样去工作、去生活。”
他每月的日程安排总是满满的,一年得有八九个月的时间在外奔波忙碌,有时一天就要作两三场报告。他作报告一不收“辛苦费”,二不要贵重纪念品,三不吃超标准招待饭。只接受三样东西:一条红领巾(授课后送给学习好的学生)、一束鲜花(送给老师)和一个聘书(留给自己)。
高玉宝教育下一代坚持言传与身教并重。2005年,大连市智残学校请他去给孩子们讲革命传统,当时他心脏病突发,走上讲台顿觉天旋地转,喘气困难,胸口钻心地痛。学校领导见他脸色蜡黄,满头大汗,问明病情后,极力劝他先休息,改日再讲。他一听急了,说什么也不离开讲台,吃下两片药后,恳切地对学校领导说:“我答应孩子们的事,就一定要做到,无论如何也不能冷了他们的心。”见他态度这样坚决,学校领导只好答应报告照常进行,但提出了一个要求,时间不能超过40分钟。可他哪里控制得了,那场《我和你们比童年,幸福不忘共产党》的报告,讲了近两个小时。他越讲越激动,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滚落下来,汗水湿透了衣背。报告会结束后,那些说不出话的孩子们都眼含热泪不停地向他打手势,手语老师告诉他,孩子们是在说:“谢谢爷爷,今天的课我永生难忘!”高玉宝一走下讲台,孩子们“呼啦”一下把他围住了,他拉拉这个手,又摸摸那个头,这些残疾儿童高兴得又蹦又跳,他也被这场面感动得热泪盈眶。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七天,“高玉宝工作室”迎来了大连市沙河口区兴工小学三年级全体师生。他从眼前的大地震,讲到20世纪40年代亲历的一次矿难,从昔日灾民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悲惨遭遇,讲到汶川灾区群众“无处不温暖”的感人场景,使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了新旧社会两重天,感受到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
平时,到他家中来的客人很多,有的是来探讨写作问题的,有的是来采访的,但大多数是慕名而来想见一见高爷爷的小朋友,所以,他家中专门设置了十几个小矮凳、十几双小拖鞋、十几只小水杯。邻居们说:“高玉宝家简直成一个青少年教育基地了。”
高玉宝在把全身心的爱献给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同时,也赢得了孩子们对他的一份份真情。高玉宝每年都能收到许多寄自全国各地少年儿童的来信,最多的时候一天就有200多封,如今已装满了好几个大箱子。孩子们都把他当成最知心的朋友,在信中和他无话不谈,比如考试得了100分、做好事受到老师表扬、被评为“三好学生”,都要告诉高爷爷。
高玉宝数十年来如一日地投身到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之中,作出了很大的奉献和牺牲,仅为少年儿童购买《雷锋日记》、《高玉宝》等书籍就花了近10万元。对于这些他只有一个想法:“只要孩子们需要的,我就尽全力去做,付出再多也值得。”
这些年,他除了在全国各地作爱国主义传统报告外,还参加了大连老兵报告团,任副团长,并担任干休所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组长。近年来,报告团的主要工作是在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同时,用他们的亲历亲为和改革开放成果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高玉宝和报告团的同志在大连地区、辽宁省军区系统作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报告,处处受欢迎,反响很好。
矢志不渝学雷锋
在高玉宝的履历表上,记载着一项项辉煌的业绩,但他从来没有因此而满足,他总感到自己做得还很不够,而党和人民给予他的却太多,荣誉越高,就越得严格要求自己。“思想上同觉悟最高的比,工作上同最先进的比,生活上同水平最低的比”,他经常用这“三比”来告诫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人生83个春秋历程。
他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党员、老战士,近60年来,他时刻不忘党的重托和人民的厚望,处处维护党的形象。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时,他就立下了“雷锋和我同命人,共产党来得生存,你为祖国献生命,我做你的接班人”的决心。离休后,在新的生活中,他没有停止学习雷锋的脚步。在应邀参加湖南望城县“雷锋纪念馆”举行的雷锋雕塑揭幕典礼上,他留下了“我愿终生学雷锋”的铮铮誓言。他是这样写的,更是这样做的。过去,他曾经戴着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徽为学校拾煤渣,到垃圾堆去捡铁钉、木料给部队修理门窗。离休后仍然一如既往地坚持他的人生信条:把党的日子当成自己的日子过
小车班司机说:“高主任很能体谅人,平时不论是外出开会还是作报告很少向所里要车,坚持挤公共汽车。”邻居们说:“老高这个人好心肠,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总是跟前忙后地帮忙。”而最熟悉他的老首长、老战友们则说:“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是高玉宝一贯的品质。”
高玉宝有个“百宝箱”,是1954年到北京上学前特意动手做的一个小木箱,里面装着一些诸如钳子、锤子、斧头等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他将在旧社会为了谋生而学的修理技能,变成了今天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本领。离休后,他拎着“百宝箱”走进干休所,花了1000多元购置了木工、瓦工、电工、水暖工等100多件常用工具,把一个箱子扩成了一个小仓房修理间。从修理门窗、桌椅板凳,到磨菜刀、修理自行车、家用电器,极大地方便了许多人。高玉宝最拿手的活还是磨菜刀,每当逢年过节之际,只见他搬出长条凳子,放好磨刀石,穿上工作服,双手摁刀拉开架式,一干就是大半天。
有一次,与干休所一墙之隔的辽宁师范大学化学系实验室因电线短路起火,高玉宝起夜时发现了火情,他立刻打电话报火警,并迅速赶到现场,用斧头劈开房门,不顾被剧毒化学药品腐蚀的危险,冲进室内,拉断电闸,并和随后赶来的消防队员、师生们一道奋战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把火扑灭后,才悄无声息地回到家中。高玉宝在大连市西岗区作报告时,被参加救火的人认了出来,“他不就是那天被烟熏火烤、满身污渍的老同志吗?”于是,写《半夜鸡叫》的老作家“半夜救火”的故事传遍了校园内外。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晚年的高玉宝就是这样一个永葆革命本色的共产党员,为党、为人民、为社会贡献着自己所能贡献的一切,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