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科普法》指出,鼓励兴办科普企业,促进科普与文化、旅游、体育、卫生健康、农业、生态环保等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科普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影响着农业产业健康发展。而农业科学工作者既是科技创新的先锋,又是科普的主力军之一。
在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的一片农场里,正藏着这样一位农业科普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锡山区先锋家庭农场创始人于永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养一批拥有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振兴乡村的着力点。作为全省首个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先锋家庭农场发挥“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作用,扎根农村20载,将科技与农业结合,不仅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还与高校协同合作助力解决花卉产业芯片“卡脖子”难题,通过持续的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向“新”而行。
“四长”引领——积极开展基层科普惠农
羊尖以水稻种植为主,土地肥沃,属于传统小农经营。2003年初,于永军到无锡锡山区羊尖镇创业,注册成立无锡市温馨花卉园艺场。
“种花就像是跑马拉松,起点和终点都已经设置好了,中间的过程才是最难的。花卉的栽培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研发过程,同样的品种放到不同的地方栽种,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都是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慢慢摸清它的品性,我种仙客来种了快17年才慢慢悟出一些经验。”
仙客来花卉品种源自地中海,喜冷凉干燥气候,今年无锡夏季高温持续了将近60天,高温情况下就不能施过多肥料,否则会把植物的根系烧坏。
“就像是小孩子吃奶粉一样,全营养素水溶肥料能够帮助花长得更快,但是一旦温度、光照等条件发生变化,就得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做好促控栽培和肥水管理。”后来,于永军不断摸索,渐渐总结出一套完善的长江以南高温地区栽培仙客来的技术路线,成为省内有名的仙客来栽培专家。
自身掌握技术以后,于永军便用科普的形式,切实帮助周边村民解决花卉种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据附近村民描述,先锋农场大门天天开着,附近的村民有事就进来,拿着苗,问有啥病了,该施啥肥,问题五花八门,于永军就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技术原理讲给村民听,同时改进一些复杂的流程,让村民更易操作。
2010年,于永军在政府的扶持下,牵头成立了南村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以“供苗-服务-回收-销售”一条龙的产业经营模式,吸引加盟农户共同种植花卉。
技术助力——投资引进农业“黑科技”
一走进农场小院,就能看到各种机械设备正在有条不紊地运作:先由减压机将压缩基质打散,然后经由搅拌机将育苗的各种配料进行混合,再由自动化上盆机完成植物的装盆流程,最后经由传送设备将一盆盆装载完毕的幼苗传送至大棚……
大棚内,湿帘与负压风机两边依次排开,夏天高温环境下打开风扇能够降低棚内温度、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冬天打开地源热泵,从地下土壤和水源中吸取热量实现供暖,形成一个冬暖夏凉的“四季温室”。
从小生长在垦区的于永军,深切体会到从事农田劳作的艰辛,也深知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推进。他内心迫切地希望能够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面貌。
凭借大学里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创业后坚持不懈的实践探索,于永军对花卉苗木种植养护技术进行多次改革创新,研发出包括泻压式浇水装置在内的9项农业技术专利,促使农场朝集约化、高效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传统温室加温浪费燃料,就改进技术,一个冬天可节约三分之一的能耗;普通的家用白炽灯有七种光,但其实植物只需要其中三种光,就研发出人工光,仅需26瓦就能完全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光照条件;过去浇水装置一年要烧坏10个电机,改进后一个电机可以用5年……
近年来,先锋家庭农场累计辐射带动合作社成员及周边花农发展设施花卉抗逆促控栽培生产1000多亩,促进农民增收65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本地区的花卉产业升级,为本地从传统的稻麦耕作模式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探出了一条新路。
科技攻坚——产学研合作培育花卉“芯片”
江苏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江苏省科普惠农服务站、无锡市农业科技科普基地……继续往小院深处走,用于科研的高效农业展示馆牌匾上的几个红色大字格外显眼。进入馆内,还能看到墙边立着一块块农业种植技术展板:植物工厂农业生产全新模式、先锋家庭场“农技+农机”发展经验……
作为江苏第一个持证家庭农场,先锋农场目前是南京农业大学、盐城生物工程高等学校、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们定期来农场上课,于永军亲自带领学生们到温室内授课,迄今为止已有50多名研究生在此培训学习。
“到目前为止,我们大部分的种子都还是依赖于进口,所以现在比较重要的就是尽快研究一些新的原创品种。”为此,先锋家庭农场与各大院校达成合作,高校会在实验室培育30-50个新品种,然后送到农场进行进一步推广测试,按照花色、栽培条件等综合指标筛选出适合市场化传播的新品种,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种子的筛选、杂交、培优流程。
“我们这的优势就是对市场更熟悉,更了解客户喜欢什么样的品种,这样测试的结果反过来也会影响高校科研的育种方向,形成一种互利互惠的机制。”
根据《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的规定,对于未经许可他人为繁殖而进行种子处理的行为,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有权禁止。先锋家庭农场通过与高校合作,可以借助科研手段对种子的基因进行重组、淡化,申请原创知识产权花卉“芯片”,从而实现单项技术突破,助力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发展。
截至目前,南京农业大学月季研究团队利用多组学技术已经挖掘到20多个月季特色功能基因,创制了100多份月季新种质,即将投入推广测试。
科技兴农,科普惠农。谈及2025年的目标,于永军微微一笑,诚恳地表示:“希望新的一年,能够有机会在农场内开展更多科普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青少年、社会群众懂农业、敬农业、爱农业的热情,把科普的‘种子’播撒到田间地头。”
来源:锡山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