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今年《情系未来事业》征文竞赛评选揭晓。评委们从刊登的50篇作品中分别评定各等次获奖作品,并对参赛作品进行分析探讨,既充分肯定,又指出不足,提出了通讯员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的具体建议。
大力提升了通讯员队伍新闻采写水平
周晓方(无锡日报编委、要闻二部主任):
锡山区关工委连续十年开展《情系未来事业》征文竞赛,难能可贵,成效显著。相比往年,今年50篇征文有以下三个亮点:
一、稿件质量好。基本上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呈现,不少作品标题精彩、构思巧妙,见人见事见场景,有的还见思想光芒。
比如5号作品《“世界是亮的”》、49号作品《许奶奶的叩门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读来感人至深。
*女孩马尾辫上的蝴蝶结随着讲解节奏轻轻晃动,像春日里苏醒的精灵。
*许小琴奶奶的叩门声成了一种仪式,它宣告:你们没有被遗忘在黑夜里。
比如24号作品《从“单向照亮”到“生命互燃”》:
我深刻体悟到关工事业最动人的核心逻辑:真正的教育,并非单向照亮与给予。它更像一场“生命互燃”的旅程——当教育者以理解、尊重和专业去点燃第一束火苗,这火苗便能将温暖与力量传递给同伴。当千万个这样的火种被点燃,每个孩子都能在时代的星空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绽放独一无二的光芒。
二、题材开拓广。在持续多年深挖的基础上,今年征文内容又有新突破,除了警官、律师、医生、技师学院老师等,还挖掘到了一些稀缺性题材。
如16号作品《让每分钱都变成浇灌幼苗的春雨》,找到了一位持续30年关心孩子们成长的企业家。
如33号作品《一位普通摊贩的半生微光》,写了一位堪比江阴炎黄的人物,吕文兴——这位扎根于厚桥农贸市场的平凡摊主,因其27年默默坚持的无私捐款,感动了无数市民,成为当之无愧的“正能量网红”。
三、工作有方法。部分稿件以点及面,提炼总结出了关工委的方法论,可为今后高质量开展工作提供启迪和指导。
如21号作品《老镇长的关工情》:
顾正强担任羊尖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他对各村、社区提出了“全面覆盖、平衡发展、各具特色”的12字工作要求,指导各村、社区关工委在工作方式上要善于从“三点”着手,即“善于突出重点、善于抓出特点、善于创出亮点”。在工作内容上要从“四的”入手,即“充分调动老的、认真教育小的、积极帮扶弱的、广泛宣传好的”。
如27号作品《 丁丽金的“导航图”》:
丁丽金独创的“三色工作法”,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正阳村关工委工作新篇章。如今,这套工作法已在村关工委迭代升级,化作“成长晴雨表”。红色档案袋里,装着困境儿童的助学申请;蓝色文件夹中,记录着特殊家庭的走访笔记;绿色便签纸上,写满孩子们的“微心愿”。
总而言之,从已持续十载的锡山区关工委征文中可以清晰看到,持之以恒的征文竞赛大力提升了基层通讯员队伍新闻采写水平,也有力促进了全区各级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深入开展,成就了如今锡山区关工委工作的喜人局面。
具象化场景让人物鲜活起来
尹晖(无锡日报锡山全媒体部总监):
与前几年相比,今年《情系未来事业》征文50篇参评作品总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视角的选取更有新意,写作技法上有质的跃升,字里行间透露着锡山区关工委从上到下细致的工作,一系列具象化的场景,体现了“五老”为下一代健康成长付出的点点滴滴。
一、人物选取视角更广。从关工委角度出发,一般以为征文内容都会集中在“五老”身上,但今年内容更丰富,从各个不同角度体现了不同领域对下一代各个环节的关爱。从退休教师到社区主任,从回家探亲的音乐人,到企业家、农民、警察、律师等,各行各业精英的加入,让关爱下一代的范畴有了更广更强的坚强后盾。
二、事件表达具象化。通过文字描述来展现人物的能力明显提升,不少作品通过事件描述、细节描写、人物特写等写作方法,将关爱下一代的事实得以生动展现。尤其在一些细节描写上,如怀仁社区带着学生们搭建“回收材料创作区”的“暖叔”,三新村校外辅导站的“守护神奶奶”。这些具象化场景真实可感,情感真挚,让关爱行动不再抽象,而成为有温度、有细节的生活切片,增强了文字感染力与说服力。
三、点面结合深意强。《从“单向照亮”到“生命互燃”》这篇征文,以点面结合的写法,突出了今年锡山关工委“家校协同”这一做法取得的成效。作品有点有面,把“家校协同”的做法融合在里面,既有情节立意又新,让人眼前一亮。
四、好题材更要细心雕琢。今年征文中,出现了一批很不错的题材:如《一位普通摊贩的半生微光》、《一位网格员的“跨界”之举》等等。作者能抓住好题材,通过精心写作,把人物的典型意义更好表述出来,成为令人难忘的佳作。稍显不足的是有些征文内容较单薄,不能展现人物的丰满度,缺乏了一些阅读美感。
多维度呈现关工工作的成效与价值
吴丽娜(锡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此次《情系未来事业》征文竞赛活动,既是对全区关工工作丰硕成果的系统梳理和集中呈现,也是对“关心下一代”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整体文稿质量扎实、亮点突出。内容锚定核心工作,涵盖“五老”志愿服务、特殊儿童帮扶、青少年思想引导等关键领域,视角多元、情感真挚。既有“五老”回忆帮扶历程的温情叙事,也有基层关工工作者记录创新服务的实践总结,还有受助青少年讲述成长变化的真情反馈,多维度呈现关工工作的成效与价值。
尤其亮眼的是,部分作品聚焦工作中的创新探索,总结了具体做法与经验启示,为其他地区工作开展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的“锡山样本”,让征文活动兼具传播性与实用性。同时,部分征文还存在可优化之处,比如内容深度还有待提升,有的稿件多停留在事件罗列层面,在主题升华方面挖掘不够。少数文稿的文字规范性还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容的专业性与传播效果。
生动诠释了锡山关工委工作的温度与深度
丁筱汀(锡山区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发展部副部长):
区关工委《情系未来事业》征文竞赛聚焦“关心下一代”核心主题,文稿整体呈现出情感真、细节实、视角广等鲜明特点,生动诠释了锡山关工委工作的温度与深度。
内容上,题材覆盖全面且贴近工作实际。既展现“五老”志愿者的坚守初心,也呈现基层工作者的创新探索,还包含教师、民警等群体对特殊儿童的关爱帮扶,从多维度勾勒关工工作的全景图,体现出参与主体的多元性。
表达上,以细节与意向强化感染力。多数文稿善用具象串联故事,如“红马甲”、“电烙铁”、“纸飞机”等意向,让关爱变得可感可知。同时注重场景刻画和细节描写,极易引发读者感情共鸣。
思想上,紧扣时代主题且兼具深度。文稿不仅记录具体工作举措,也展现出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为开展关工事业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经验。部分文稿的表述规范、主题升华、细节逻辑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有的文稿故事完整性不足,削弱了内容说服力。
综合来看,此次征文活动既是对锡山关工工作的一次生动总结,更是关工工作者、志愿者及社会各界奉献精神的真挚写照。这些文稿不仅为关工事业留存了珍贵的实践记录,更凝聚了全社会关爱青少年成长的共识,为推动锡山关工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