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五老风采

征文 一支电烙笔的成长与陪伴

无锡宏源技师学院智能应用学院的迷彩楼四层,402社团活动室的灯常在夜晚八点亮起。十多个学生埋首于手中的葫芦,电烙笔尖与葫芦表面接触时发出细微的滋滋声,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焦香。

手腕放松,线条才流畅。张秋香轻声指导,接过学生的电烙笔,手腕轻转,一朵梅花渐渐显形。学生们围拢过来,目光专注——这是葫芦烫烙画社团寻常的一晚。作为学院关工委工作的践行者,三年前,张秋香自费创办该社团,所有材料与教学皆由她无偿提供。

张老师香姐,再到有些学生口中的张妈,称呼的变化承载着情感的递进。张秋香笑说,眼角的细纹也随之漾开。她办公室的抽屉里,常年备着针线包、常用药,甚至厚袜子。很多00后的孩子第一次离家住校,扣子掉了不会缝,衣服破了不知怎么补。她取出一个整齐缠绕各色线的针线盒,都是帮孩子们补衣服时用的。她回忆,军训期间,有家长深夜来电,说孩子不会系军用腰带,不好意思问同学。我一边接电话,一边就走进宿舍,一个一个教。现在的孩子多数穿运动裤、牛仔裤,很多人从没用过腰带。

烫烙画社团的创办,源于一堂关于兴趣爱好的课。当时她发现,超九成学生写的爱好都与电子产品相关,课余时间几乎手机不离手。实训周期间,学生有半天无事可做。热爱写画、钟情葫芦烫画的她立刻萌生念头:烫画需要耐心和专注,正好能帮助浮躁的孩子。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她自购工具材料,根据学生特长分组——擅画者构图,手稳者烫画,其余人抛光,每人都有事可做。小组之间开展比赛,课堂常在不知不觉中结束,学生们乐在其中。

首批成员中,多媒体制作班的陶峰凯原是每课必睡。张秋香特意邀他加入,因他有绘画基础,便从烫画教起。烫画不能急,一笔错则全盘皆输。她手把手从直线教到花鸟山水。一个月后,陶峰凯完成首幅作品《腾龙》,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成就感。他说:原来专注做一件事,这么有成就感。其转变令班主任与家长惊叹不已。

三年来,社团已有百余人参与,作品屡获奖项,但张秋香最欣慰的是:坐得住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她与时俱进,通过微信群分享教学视频与新图案,还引入AR技术:用手机扫描烫画,即可观看创作动画。年轻人喜欢新奇,传统文化也需新表达。她说。

一个周的下午,张秋香正与团委李书记讨论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推广计划。她翻看记录,上学期每次成果展,葫芦烫画都很受欢迎。有老师感慨,现在家长若没点特长,连孩子的幼儿园作业都难完成。此类跨部门协作已成常态。在她推动下,学院关工委与德育处、团委、心理咨询中心建立月度联席会制度,共筑关爱网络。

     “关工委工作非一人之功,张秋香说,如烫画一般,需多方协作,方能成图。夜深了,烫画教室的灯仍亮。学生陆续离去后,张秋香仔细收拾工具,准备次日材料。墙柜中,各式烫画葫芦泛着温润光泽,每件作品背后,都是一个关于成长与陪伴的故事。真心换真心,行动影响行动。这是张秋香常挂嘴边的话。在这个平凡的夜晚,她又一次以行动为其写下新的注脚(司马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