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夏尽秋凉。因社区工作调整,我已经与东亭社区关工结缘三载。作为一名年轻的社区干部,这场“邂逅”始于偶然,却在日复一日的深耕中成为我职业生涯最温暖的注脚。从“手忙脚乱”到“游刃有余”,从“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到“渐入佳境”的“多面手”,我在实践中不断为东亭关心下一代事业的发展献上拙作,把与东亭关工的“美丽邂逅”谱写成歌,描摹成画。
“关工是干什么的?要怎么干才能让孩子和家长满意?”这是我刚接手工作时追着老同事问的第一句话。作为直面孩子与家长的基层阵地,社区关工工作琐碎却关键,老前辈的经验传授未能完全驱散我的迷茫,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那段时间,我把各级关工下发的文件政策逐字逐句研读;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培训,认真记录笔记,从“旁听学习”到“辅助协调”,慢慢理清了工作脉络。当第一次协助完成“青少年防溺水宣传”主题讲座,看到孩子们认真记录安全知识的模样时,我真正理解了“关工工作是用爱浇灌未来”的含义,坚定了“要在岗位上写新篇章”的信念。
如果说初遇是摸索适应,去年筹备“七彩公益安心托班”的经历,则让我真正读懂了“担当”二字,也成为我与社区关工故事里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前社区虽有暑期托管服务,但规模小、时间短、课程单一,难以满足双职工家庭需求。去年5月开始,我便开启了“连轴转”模式:先带着社区同事调研 30 余户家庭,详细记录家长对托管时间、课程内容的需求;逐一对接辖区退休教师、专业机构老师和社会组织志愿者,为敲定师资多次沟通;课程上,除作业辅导外新增科普、手工等内容,还策划养乐多工厂参观、乡镇博物馆研学活动,并亲自“试学”把关;开班前一周,逐一对教室桌椅、空调、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备齐文具、急救包等物资。
托班筹备初期计划招收20名学员,最终因报名火爆扩至40人。整个暑期,我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开门,课间和志愿者交替看守孩子们,课后耐心解答家长疑问。期间,无锡广电还对托班开展的“小小银行家”职业体验、“小小地铁员”模拟实操活动进行拍摄,并在社交媒体平台播出,获得不少关注。托班结束时,家长拉着我的手连连道谢,还送来分别写有“七彩暑托 关怀备至 解民之忧 情系居民”和“耐心 细心 热心 尽心 放心 暖心”的两面锦旗。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社区暑托班还被评为“区级优秀服务点”。
三年实践让我明白:关工工作不是“单打独斗”,唯有借势聚力、创新方法,才能走得更远。去年开始,我推动“借势扬优”工作法,一方面凝聚“银发力量”,邀请社区老党员、老教师、老革命组成“红色宣讲团”,定期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另一方面拓宽资源渠道,联合辖区医院、地铁、企业等单位开展 “青少年体重管理”“非遗文化体验”“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全年服务青少年1500余人次。
始于2022年的这场“邂逅”,让我从“被动接受任务”的执行者,成长为“主动创造价值”的奋斗者。未来,我将继续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热忱,在关心下一代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这份“邂逅日记”续写更多温暖篇章。(陶立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