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工作动态

征文 昔日“螺丝钉”今朝“孩子王”

锡北镇泾西村陈志方陈列馆前的空地上,总能看到一位老人被孩子们簇拥着,他就是老党员陈东国。他以陈志方的革命精神为指引,用点滴行动为孩子们播撒红色种子,践行着老党员的担当。

陈东国之前是村办纺织厂的员工,因踏实肯干被发展为中共党员。他为人热情和善,又被村民们推选为华陈巷村民组长。陈东国的家紧邻陈志方陈列馆,周末及节假日里,他总是带着村里的孩子走进展馆讲述陈志方的革命事迹。陈志方原名陈士骥,因为好男儿志在四方,所以改名陈志方。”“陈志方当年可是走完了长征,你们要向他学习艰苦奋斗的精神啊!每次讲到陈志方为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时,陈东国老伯都会鼓励孩子们向陈志方学习,做祖国的栋梁之材。

附近的孩子们陈志方的事迹深深记在心里。去年,村里走出的大学生小陈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就把地点定在了陈志方陈列馆。陈老伯知道后,不仅帮忙梳理了陈志方事迹资料,还担任了活动的义务讲解员。活动结束后,小陈感动地说:从小到大,陈老伯一直在照顾着我的成长。

陈老伯深知学习的重要性,这份认知既来自革命先辈的故事,也源于自身经历。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陈老伯口袋里经常装着几颗水果糖,有时遇到放学的孩子便时不时随机提问:飞流直下三千尺,下一句是啥?红军不怕远征难,下一句又是啥?这种趣味的提问总是能引发孩子们的兴趣。村里的学生家长告诉陈老伯:你这一招,一下子就把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上次我带孩子去买书,他点名要买《唐诗三百首》。陈老伯开心地笑了起来。

在华陈巷,有不少孩子的父母在外务工,孩子们的冷暖成了陈老伯这位村民组长最牵挂的事。当年陈志方那一辈的人,千难万险闹革命,不就是为了下一代的人吗?现在孩子们的父母不在,搭把手多关心也是应该的。他总是时不时的去看望孩子们,送去一些吃的喝的用的,表达关心。

去年冬天,小玲发烧卧床,在外地务工的父母拜托陈老伯帮忙照顾。陈老伯便每天做了饭专门用保温盒打包起来给小玲送去,并且叮嘱小玲有事就给他打电话。小玲康复后,买了水果来感谢陈老伯,陈老伯却摆了摆手让她带回去自己吃。完全就是举手之劳。陈老伯说。

从纺织厂的螺丝钉到村里的孩子王,这位老党员用近十年的坚守证明:红色传承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把革命先辈的精神,化作日复一日的行动。这份传承,在泾西村的炊烟里,在孩子们的笑声中,正慢慢长成未来的模样。宋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