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一位普通摊贩的名字意外“霸屏”朋友圈。吕文兴——这位扎根于厚桥农贸市场的平凡摊主,因其27年默默坚持的无私捐款,感动了无数市民,引得多方媒体争相报道,成为当之无愧的“正能量网红”。生活的艰辛从未磨灭他心底的暖意,每一笔捐款,无论大小,都如同点点星光,引领着更多人加入关爱下一代的爱心接力。
这份始于微末的坚持,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凌晨三点半的无锡,星光尚未褪去,52岁的吕文兴已驾驶着那辆吱呀作响的三轮车,行驶在通往农贸市场的乡间小路上。寒风吹皱了他那件缺了扣子的外套,却无法吹散他眼中坚定的光芒。这位月收入不足3000元的农具摊贩,凭借27年的执着坚守,在慈善捐赠的道路上留下了200多个温暖的印记。
吕文兴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打铁,初中毕业后便顶替父亲进入厚桥农具厂工作。几年后,因单位效益不佳而放假在家,每月仅领取192元的生活补助。这是他人生中最困难的时期,然而,令人意外又感动的是,他的慈善之路正是从这时开始的。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爆发特大洪水。刚下岗的吕文兴,在电视新闻中看到灾区孩子们抱着被洪水泡烂的课本哭泣的画面。“孩子们的书本不能等”,这个念头让他毅然捐出了20元。这笔看似微不足道的捐款,成为他慈善人生的起点。从此,他的黑色公文包里,开始装满一张张捐赠凭证,也装进了一个普通劳动者对下一代最深沉的大爱。
2000年,上幼儿园的女儿带回一本《家庭教育》杂志,吕文兴看到广西融安县东起乡一名三年级小女孩因家境贫困急需资助的消息。他尽管当时每月只有192元的生活补贴,仍决定拿出10%资助这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当收到孩子用资助款购买人生第一支钢笔的感谢信时,吕文兴的眼眶不禁湿润了:“原来20块钱,竟能给孩子带来如此巨大的快乐。”这让吕文兴深感震撼,也更加坚定了他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也要继续帮助这名女孩的决心。吕文兴的资助行为,一直持续到当地企业家接力帮助女孩上大学。受助孩子的来信,他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与那些泛黄的捐赠凭证放在一起。“这些就是我最珍贵的财富”,说这话时,他粗糙的手指轻抚着那些纸张,眼神温柔得像在看自己的孩子。
“我没有本事赚大钱,但靠省钱,一样可以攒下钱。”吕文兴和妻子鲁华兰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他身上的衣服、裤子、鞋子、斜挎包加起来不过八九十元,从不抽烟打牌。起初,吕文兴对资助贫困学生的事是瞒着妻子的,担心她不同意。然而,吕文兴多虑了,妻子鲁华兰不仅吃苦耐劳,多年来也一直默默支持丈夫做善事,自己也经常献爱心。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关爱下一代不在于财富多少,而在于心意几何。
吕文兴用最朴素的方式教育儿女。他常对孩子们说:“帮一个孩子读书,就是帮一个家庭看见希望。”这种教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儿子在一次实习途中,运用专业知识成功救助突发疾病的陌生人;女儿则养成了乐于助人的习惯,经常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朋友。
“想不到你一直在做大好事!”周围人得知吕文兴的善举后连竖大拇指。面对称赞,吕文兴只是淡淡回应:“捐了就捐了,不值得宣扬,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这种低调谦和的态度,正是他高尚品格的写照。
从1998年那次捐出20元的决定开始,吕文兴就像一盏微弱的灯,点亮了越来越多的心灯——他的儿女,他帮助过的学生,以及被他的故事感动的每个人。在这个普通的农具摊贩身上,我们看到了最不普通的精神力量,这是一种可以代代相传的温暖光芒,去照亮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