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五老风采

征文 从“单向照亮”到“生命互燃”

四月的风裹着新抽枝嫩叶的清香,划过小陈新剪的短发。她蹲在班级“银杏信箱”旁,“活动才三天,就有 7 封信啦!抬头望向围观的同学,嘴角扬起的弧度里藏着两年前不敢想象的从容。纸箱里的信封沙沙作响,像一群急着分享秘密的小鸟。

"完美小孩" 举起圆规尖

小陈指尖触到信封底部一枚硬质物件,掏出一看,是根银色圆规笔尖。这根圆规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小陈记忆的闸门。她的思绪被拉回到2023年那个深秋。

那时的她,是老师们眼中无可挑剔的“全能型种子选手”——数学课代表、校运动会800米冠军。然而,直到她的好友颤抖着把手机递到我面前,聊天记录里那句“我手腕上的疤是自己割的”赫然在目,我才惊觉:这个“完美小孩”的内心,早已被无形的压力撕裂,涌动着绝望的暗潮。

表面是品学兼优的学霸,实则在深夜用圆规尖划伤手腕这让我想起区关工委所强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关工事业的‘前沿阵地’,每个‘问题信号’背后,都是需要被托举的生命。”

家校同盟的 "情感解冻"

带着一份《锡山青少年心理白皮书》的数据图表和一本《正面管教》,我走进了小陈家。长达2小时的促膝长谈,揭开了冰山一角:父亲常年在外经商,母亲独自承担着养育小陈和弟弟的重任,对小陈这个“标杆”更是倾注了全部的、沉重的期望。“陈妈妈,您眼中的‘优秀’,可能正在压垮孩子。”我直言不讳。母亲的爱与期待,混合着中学日益繁重的课业,成了压在小陈稚嫩肩头难以喘息的大山。

这场家访,成为关工事业“家校协同”的关键转折点。我们对照“家庭教育提升工程”要求,共同制定了《家庭情感重塑计划》:设立“无评价晚餐时间”:每晚 7 点放下手机,只聊“今天最开心的小事”;实施“成长留白机制”:每周六下午为“自由探索时间”,允许孩子自主决定画画、发呆或散步;建立“情绪急救箱”:用不同颜色便签纸记录家庭成员的情绪(红色=需要独处,黄色=希望拥抱,绿色=状态良好)。

改变在细水长流中发生。“那个红色便签我现在用得最少啦!”如今的小陈笑着告诉我,“但知道它在那里,就觉得很安心。”最触动她的,是妈妈第一次对熬夜复习的她柔声说:“累了就睡,妈妈陪你。”那一刻,小陈眼中闪过的不再是惊诧,而是久违的、被理解的暖意。小陈逐渐学会了与自我和解。上学期末,这个曾经深陷抑郁泥潭的女孩,主动提出要担任班级“心育委员”——她渴望用自己的经历,去点亮其他迷途同伴的心灯。

让每个生命都成为 “爱的光源”

如今,小陈已进入担任“心育委员”的第二个年头。她发起的“银杏信箱”活动,累计收到 29 封求助信,促成7对班内班外“成长互助伙伴”。本学期,我校更以此案例为契机,将每周二下午定为全校统一的“润心班会课”,并配套推行“全员德育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同时,由德育处牵头开发的校本课程《青春期心理互助指南》也在各年级试点推广我校的关工事业,实现了从“个案干预”到“系统建设”的实质性升级。

  始于14个月前、针对小陈的这场“心灵守护战”,点燃了校园内“朋辈互助”的星星之火,并正在催生可复制推广的“锡山实践”育人模式。看着小陈在班会课上从容地处理信件、轻声开导同伴的身影,我深刻体悟到关工事业最动人的核心逻辑:真正的教育,并非单向照亮与给予。它更像一场“生命互燃”的旅程——当教育者以理解、尊重和专业去点燃第一束火苗,这火苗便能将温暖与力量传递给同伴。当千万个这样的火种被点燃,每个孩子都能在时代的星空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绽放独一无二的光芒。 范佳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