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一支银发队伍踏着《少年中国说》的诵读声走进厚桥实验小学。在师生灼灼目光里,20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分赴12间教室,开启"老少同声爱国情·同心奋进新征程"主题宣讲。这一幕出现在5月9日,厚桥街道关工委"五老"宣讲团今年第2次走进校园。
这一幕,亦是他们十五年育人征程中寻常却永恒的场景。这是一群皓首银丝的特殊园丁,他们用十五年时光在青少年心田播撒红色火种,以两千余场宣讲构建起跨越代际的精神桥梁。这支"五老"宣讲团,成立于2011年,最初不到10人,现已壮大为20余人,由退休军官、党校学者、资深教师等组成。他们褪去戎装却未卸甲,走出讲堂仍守初心,在新时代育人阵地上,用生命余晖照亮少年前路,以岁月积淀铸就精神丰碑。
被称作"行走的厚桥史册"的许若中,将基层村干部的半生经历淬炼成红色教材。在他跌宕起伏的讲述中,父亲亲历的地下斗争与新四军抗日往事化作流动画卷——当讲到乡亲们星夜护送伤员至沙家浜时,孩子们屏息凝视的目光里,仿佛看见芦苇荡的粼粼波光。这位耗尽心血筹建江抗纪念馆的老支书,即便在病榻上仍执笔整理史料。他生命最后仍站在宣讲台上,用沙哑嗓音完成最后一次授课,成为师生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如今,这座由他奠基的纪念馆年接待量逾百场,每块展板都在诉说着薪火相传的永恒命题。
"注意敌机俯冲角度!"王祥发播放的空战视频,总能在教室掀起热浪。这位空军退役大校将抗美援朝空战史淬炼成震撼人心的德育课,百万字资料考证与老部队珍贵档案,让"蓝天战魂"课堂成为流动的航空博物馆。当讲述志愿军飞行员击落美军王牌的战例时,他眼中跳动的火焰与孩子们眸中的星光交相辉映。去年盛夏,六名聆听过他授课的毕业生选择报考空军院校,这份穿越时空的传承,让老军人的皱纹里绽开欣慰的涟漪。
"1895年的春风里,李鸿章笔尖悬着四万万人的屈辱..."靳培兴的课堂总能将冰冷史料化作惊雷。这位锡山区前党校校长独创"历史货币学",将《马关条约》两亿三千万两白银换算成当代粮食产量——当数字具象为堆满三十个足球场的稻谷时,历史的阵痛在倒抽的冷气中变得可触可感。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他设计的"弱国外交"情景课让少年们亲历谈判桌的煎熬。有位父亲惊喜发现,向来沉迷游戏的儿子竟开始研读《中国近代外交史》。
胡存尧老校长的宣讲箱里,延安黄土与江南雨露静静依偎。2003年支教延河畔的经历,让他将宝塔山晨曦熔铸为理想信念的图腾。他开发的"重走长征路"情景系统,用全息投影再现湘江血战的风云,借体感设备传递雪山凛冽的寒意。当陕北信天游在江南教室响起,南泥湾的镢头叩击着新时代少年的心弦。十五年间,这套教学系统走进38所学校,在近万名学生心田播下精神火种。
平均年龄68岁的这支银发宣讲团里,每位成员都在创造独特的育人范式:老公安将法治故事编成沉浸式情景剧,女教师携孙辈同台演绎巾帼传奇,文化站长用延时摄影展现乡土变迁……他们用生命晚霞织就红领巾的经纬,让红色基因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新生。
十五载春秋,五万余名青少年在这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学院成长。当年轻教师接过前辈的激光笔,当学生在纪念馆化身"红领巾讲解员",这场跨越甲子的精神接力,正在书写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厚桥街道的梧桐树下,银发与红领巾交织的风景,定格着初心传承的动人瞬间。(胡存尧 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