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信息快递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记黄土塘村残疾人骆冬新富民增收事迹

 

 

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每个人都想要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是不幸的,他们可能是先天性或者是疾病,导致身体不健康或残缺,可是他们有着坚韧的品质,让自己活得精彩。

骆冬新,男,48岁,肢体残疾三级,家有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1972年,骆冬新刚出生5个月时,一场高烧让他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此成了腿脚不变的残疾人。阿二腿脚不便,等我们老了做不动了,你们兄弟三人要互相扶持,好好照顾你二哥。从记事起,骆冬新听到父母最多的就是这句叮咛。尽管有父母和兄弟的照顾,但骆冬新似乎骨子里就有一副与命运抗争的勇气,面对现实,他咬咬牙将泪水咽回肚子里。初中毕业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家,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毅然放弃升学的机会,把读书的机会留给弟弟。他清楚地知道残疾人要自立,必须先要自强自信。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找不到工作,即使有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于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再加上有个做裁缝的亲戚引导,他毅然选择了学裁缝作为以后谋生的职业。那时候学裁缝做徒弟是没有工资可言的,师傅除了留你一顿午饭也为了更好地为她工作,教的东西并不多。这就需要细致的做事风格。骆冬新从最基础的缝纫技能开始学习,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刻苦的钻研,系统掌握了设计、裁剪、缝纫、绣花等各种技术知识,而这枯燥的学习他整整坚持了五年。

学有所成后,因没有钱租店面房开店,骆冬新就在自己家里开始承接做衣服生意,一台缝纫机,一台熨烫机让他走出了创业的第一步。一年后,骆冬新凭着自己的忠厚老实、过硬的手艺和公道的价格有了稳定的客源,使自己的裁缝铺生意渐入正轨。自强自信的人自然吸引了来锡打工妹梁培蓉的目光,1994年骆冬新迎来了自己的爱情,两人于1995年结婚,婚后顺利生下了自己的儿子骆佳伟。夫妻齐心一起努力,几年后他们成了村上数一数二的万元户。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潮流实体服装店、网购业的兴起,选择量身制衣的越来越少,再加上孩子上学,父母年老体弱,家庭费用开支却大了起来,骆冬新家的生活日渐走了下坡路,致后来只能做些外加工来维持生计。

就在骆冬新一筹莫展的时候,党的扶贫工作全面开展,政府和残联下发了一系列针对贫困户和残疾人的惠民政策和具体举措。他一听这话,顿时来了精神。20071月,他拿出了多年的积蓄,坐着他的手摇轮椅又多方筹借了30万元,在镇残联的帮助支持下,他租下了典范包装厂的五间厂房,购买了一条成衣加工生产线,招聘缝纫工15余人, 5月份开始了工厂化服装生产,骆冬新制衣厂正式挂牌成立。由于那时候村上还没有那么多缝纫熟手,新招的员工甚至有的从没从事过服装加工,没有缝纫技能,骆冬新夫妻俩手把手教他们技能,并利用闲暇时讲授理论知识,很快使这些工人掌握了缝纫知识,熟悉了工艺流程,成为生产主力,现月收入达5000元。如今,制衣厂年产值500万,净利润40万左右。2017年遇上家中老宅拆迁,骆冬新给自己家添置了新房,儿子也学校毕业后在老爸打造的基础上开启了网络+实体的农村电商模式。骆冬新把父母接到家中和自己生活居住,一家人其乐融融。有一次来村委办事,他穿着自制的西服笑着说:现在我们的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真的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办实事,做好事。

成功的路上从来没有容易两个字,创业路上的艰辛只有骆冬新自己体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需要付出常人几十倍的努力才能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用他的原话说:“身体的残疾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只要我们活着,就要奋斗,为家人,为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这位少言寡语的汉子30多年来一直用行动践行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初心。唯愿更多的残疾人能通过勤劳的双手增收致富,共创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