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讲讲我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一个九零后的残疾人工作者。
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以前我家后面有一个窑厂,厂里有个外地的哑人,别人都叫他“哑巴二”。因为当时条件有限,基本什么都要靠人力。一车一车的砖头,一块一块的装车,因为他不能说话,别人也看不太懂他的手势,所以他吃了很多苦,做的比别人多,拿的却和别人一样。后来,因为机械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用机器取代了人力。窑厂关闭了很多,我家后面的窑厂也在其中,“哑巴二”因此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听说,他回去后因为无法交流,没有相应的技能,一直靠着政府救济生活。
很多人对待残疾人都是用怜悯的眼光,但是,他们并不是需要怜悯,而是需要认可。工作后,我接触到了更多的残疾人士。其中不乏类似“哑巴二”一样的人,整天浑浑噩噩,却也看到了类似海伦•凯勒的自强不息的人。陆维,是我们村上一个听力壹级的残疾人士,他虽然无法正常与别人交流,但是靠着看,手动学,他慢慢的学会了操作机械,现在已经在厂里正常工作了。
残疾人有时或许做的比我们还要好。有一次,我去外地学习。傍晚时出去散步,看到前面路上有一个佝偻的老太太从人行道上慢慢悠悠的走到路中间,我正走上前去阻止她,却发现她弯下腰去捡起了路中间的一张团起的餐巾纸,又慢慢的走到路边,将它扔进了垃圾桶中。这一刻,她那佝偻的身形仿佛慢慢的在挺拔起来,她那蹒跚的步伐竟也变得慢慢稳健起来。
自强不息,不管你是否身患残疾,生活总会给你汇报的。有次,我去参加了一个残疾人的座谈会。一个双脚不便的残疾人讲了他的经历:他小时候因为推荐不便,上学需要拄着拐走两个小时,后来,高考因为体检不合格而无法进入大学,他只好去学了裁缝。高考改革后身体不影响专业的也可以报考大学的相应专业,他从理科转成文科又去参加高考,取得了相应的学位后他又陆陆续续的更换了很多工作,现在,他自己开了一个会计事务所。生活给了他很多的磨难,但是,他没有被生活压倒,他自强不息,他享受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从社会的边缘慢慢的走入社会,新中国下的残联工作已经普及到每个残疾人士。各类技能培训、各种残联活动,社会在关爱残疾人,残疾人也在反馈与社会。我们与残疾人共享同一片天,我们要伸出自己的手,让他们感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